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桓齮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决策,成功地打破了僵局,为秦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优势。而赵国则陷入了被动局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面对秦军的突然袭击,赵军陷入了被动局面。两军在平阳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但由于秦军的出其不意和战略优势,赵军最终被击溃,损失惨重。据史书记载,这场战役中有十万名赵军士兵被杀,而赵将扈辄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赵王得知前方战败的消息后,紧急启用了北部边疆的名将李牧作为新的统帅。李牧立即率领赵军与秦军在宜安肥下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这次,李牧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成功地给秦军带来了近乎全军覆没的沉重打击。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只有秦将桓齮带领着极少数的护卫成功突围逃走。这场胜利让赵国暂时摆脱了危机,并显示了李牧的卓越领导能力和赵军的顽强抵抗精神。然而,尽管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赵国仍然面临着来自秦国的持续威胁。
韩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面积最小的国家,但地理位置却非常重要。因为韩国正好位于秦国东进中原的必经之路——函谷关以东,所以秦国想要兼并其他六个诸侯国,就必须先灭掉韩国。因此,秦韩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不断遭受秦国的攻击,领土逐渐缩小。面对强大的秦国,韩国最终选择了向秦国屈服,表示愿意成为秦国的附属国。这一决定标志着韩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对秦国的依附,也反映出韩国在与秦国的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秦王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国为了彻底消灭韩国,派遣内史腾率领军队再次对韩国发起攻击。此时的韩国已经无力抵抗秦国的强大攻势,内史腾指挥着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克了韩国的都城新郑。韩王安最终被秦军俘虏,成为了秦国的阶下囚。随后,秦国将所得到的韩国土地改建成颍川郡,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就这样,六国之中的韩国成为了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
秦王政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攻赵。
赵军统帅李牧冷静分析形势,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北面来犯的秦军,决心给予他们沉重一击。
李牧精心策划并指挥着赵军,他们展现出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赵军如疾风般迅速行动,在战场上疾驰而过,给进攻番吾的秦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与秦军的激战中,赵军凭借出色的战术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取得了胜利。他们不仅击退了秦军,还成功地将其逐出赵境。随后,李牧果断率领军队回师南进,继续追击敌人。
赵军的声势浩大,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的秦军听闻赵军的逼近,惊恐万分,选择不战而逃。上党等地的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与赵军正面交锋。
然而,尽管赵军在李牧的统率下屡次获胜,但兵力的损耗使得他们难以补充新的力量。仅凭现有的兵力,赵国已经无法持续对抗强大的秦军。因此,赵国迫切需要寻求外部援助。
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国和魏国已经被削弱,燕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也不佳。唯有与齐国联手,争取齐国的人力和物力支持,赵国才有希望与秦国抗衡。
秦国敏锐地察觉到了赵国的意图,立刻派出了一批精明的策士前往齐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外交游说活动。这些策士们竭尽全力,试图破坏齐国与赵国的联盟,最终成功地孤立了赵国。
秦王政十七年,赵王迁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特大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