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按照流程,有条不紊的进行,足足三个小时。
但是没有一个人退场,一是不敢,二是不想,连上厕所的都没有,憋住了也得看完。
这种形式的晚会在这个时代无异于一个核弹,轰炸着观众的神经,原来文艺演出还能这么搞。
不少有心的人都偷眼瞧向指挥台的丁一,这年轻人!卧槽!
老马和乔氏看看节目看看女婿,那叫一个满意,笑的都没褶子了。
丁一稳坐钓鱼台,这晚会的导演难度真是照比后来的低太多,说实话,节目真没有多精彩,丁一也没有过多干涉,也没有瞎出主意搬出以后的文艺形式和作品。
可是架不住观众爱看,要知道,现在民间什么文艺演出都少,天桥早停了,庙会也停办,卖艺的说唱的都关起来了,只有样板戏。
就样板戏也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那得打申请,还得看批不批,除了大工厂单位有自己的文艺队方便点,其他的小集体那看个文艺演出都跟抽奖似的。
节目虽然不精彩,但是质量过硬,这批文艺工作者们不说人品道德,只说专业,那可是都非常过硬,大多是有童子功的,基本功扎实,不像后来那帮王八蛋假唱尬舞瞎几把说。
特别是丁一弄得干冰造雾,隔三差五就往外一喷,好多观众就专门等着看这个,灯光一打,有点迪厅的感觉,去过迪厅的都知道,那玩意就是氛围神器,极度的刺激神经,特别容易沉迷其中。
演出大厅里时不时掌声雷动,叫好声口哨声不断,丁一事先埋的托都没有发挥的空间,根本不用领,跟都跟不上呢,索性也都不管了,看节目要紧,谁还不是个托啊。
指挥台的麦克风就是个摆设,只要没有大事故是用不上的,不能影响晚会的流畅度,都是跑腿的干事把丁一的命令转达到工作人员处,之前都排练过,进行的有条不紊。
三台摄影机是八一电影厂能提供的最高规格的设备了,正中间一台,侧面一台,还有一台在舞台前的滑轨上移动,妥妥的大制作,一般拍电影的都没这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