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看着如此明媚的阳光,今天真是个好日子,随后李大宝查看空间中的烟票和酒票,心里暗自盘算着:今天得低调点,不能让太多人注意到我会去买了这么多好东西,在这个时代,还是要好好“苟着”,财不露白。随即李大宝穿上最普通的衣服,尽量不引人注意,悠闲的前往供销社。
来到供销社门口,供销社是70,80年代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吧。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遍布全国各地,那时候的供销社是政府经营,属于国营单位,所以在供销社里面上班也是相当有面子的,也是很吃香的职业。
走进供销社,供销社是那个年代人们购物的主要场所,门口的红色大门显得格外庄重。供销社里面的墙面上贴着几张大大的标语:“禁止无缘无故打骂顾客”、“禁止刁难顾客”、“禁止坑骗顾客”,这些标语让供销社的氛围显得既严肃又有些滑稽。
供销社里高高的柜台,把营业员和顾客隔开。如果能当上站柜台的售货员,仿佛就是拥有了百宝箱的钥匙。找对象时自带的光芒都能让人排上长队。毕竟那时候的供销社的员工那可是“八大员”之一,妥妥的“金饭碗”。六七十年代的八大员主要包括:售货员、驾驶员、话务员、放映员、卫生员、粮管所、广播员、食品站。当然这些工作(排名不分先后),这些职业在当时的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这“八大员”可所谓是当时工作稳定,当时的“”金饭碗”,当时一人上班,全家都借光的行业,所谓人人求之不得的。"听诊器、方向盘、屠夫刀子、营业员",这是六七十年代的顺口溜。
在六七十年代,售货员无论是城里的商店还是供销社,售货员都属于国营企业,享有垄断性质的工作,工资和福利比一般工厂职工高出许多。他们能够接触到各种紧俏商品,如白糖、自行车、布匹等,因此备受羡慕。
李大宝发现里面售货员,有的在分发物品,有的在称量商品,还有的在招呼顾客。一时间,整个供销社看起来忙碌而有序。
他走到烟酒柜台前,看到一个戴着红袖标的营业员小张正在接待顾客。
李大宝低声说道:“同志,来一条大中华烟,10瓶茅台酒。”
小张一听,抬头看了看李大宝,眼睛里满是惊讶,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好的,同志您有烟票和酒票吗?”
在计划经济时期,买什么都需要票,粮票,肉票,布票等等。没有票,拿着钱也买不到。
售货员之所以惊讶,那是因为当时国家公职人员的收入从供给制过渡到薪金制。国家干部和军人的工资纳入行政级别,共分25级。13级(工资153元)以上算高级干部,17级(工资99元)以上算中级干部。由低向高,每一级工资之间的差别递增,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最高1级644多元,二级581元。北京属六类工资区,大学毕业进入机关的公务员,一年以后定为行政22级,工资5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