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已经在回锦州路上的孙承宗,坐在马车里,眼神望向远方。
他的心中既有对辽东的不舍,也有对朝廷未来的担忧。
他知道,自己的离开或许会引起朝廷的震动,但他也相信,杨嗣昌有能力挑起辽东的重担。
马车在颠簸中前行,孙承宗闭上了眼睛,似乎在回忆自己在辽东的点点滴滴,那些战斗、那些决策、那些与将士们共度的艰难时光。
他的脸上时而浮现出微笑,时而又露出凝重的神色。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或许即将结束,但辽东的故事,还将继续……
杨嗣昌在衙门里,反复琢磨着孙承宗提到的坚壁清野和决战之策。
他叫来手下的将领,开始商讨如何根据目前明军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计划。
将领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立刻加强防御工事,为坚壁清野做准备;
有的则认为应该积极训练士兵,等待时机与后金决战。
杨嗣昌认真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皱眉,他在权衡着每一个建议的利弊。
他深知,这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辽东的生死存亡,关乎着大明的边疆安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孙承宗的马车继续在官道上疾驰,车窗外的风景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但他无心欣赏。
他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们,想起了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
他的心中满是感慨,自己在辽东多年,虽竭尽全力,却仍未能彻底扭转局势。
他希望杨嗣昌能够比自己做得更好,能够让辽东重新恢复安宁。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伤,这种忧伤,只有经历过无数次战争与磨难的人才能体会。
杨嗣昌与将领们讨论了许久,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他决定先派人去侦查后金鞑子的动向,同时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事建设。
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没有完全了解后金的情况之前,不能贸然行动。
他下令让士兵们加紧训练,提高战斗力,为可能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他在衙门里来回踱步,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一丝不安。
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容有丝毫差错。
孙承宗离锦州越来越近,他的心情也越发复杂。
他不知道朝廷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请辞,也不知道辽东在杨嗣昌的手中会走向何方。
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他为辽东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孙承宗回到住所后,便开始着手写请辞的奏疏。
他在奏疏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对辽东局势的看法,同时也对杨嗣昌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希望朝廷能够批准自己的请辞,让年轻有为的杨嗣昌来接手辽东事务。
他写得很慢,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因为他知道,这封奏疏一旦呈上,将改变辽东的格局。
孙承宗写完奏疏后,长舒了一口气。
他将奏疏仔细地收好,仿佛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他知道,自己的决定或许会引起朝廷的争议,但他相信,这是对辽东最好的安排。
他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辽东能够早日摆脱战乱,恢复和平。
他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孤独而又坚毅,就像他在辽东的这些年,独自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责任。
孙承宗的请辞奏疏很快就被送往了朝廷,朝廷上下一片哗然。
有人惋惜孙承宗的离去,有人则对杨嗣昌能否胜任表示怀疑。
但无论如何,朝廷的决策将决定辽东的未来。
孙承宗在锦州等待着朝廷的消息,他的心情平静如水,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无愧于自己的心。
在朝廷的朝堂之上,大臣们就孙承宗的请辞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大臣认为孙承宗劳苦功高,应该挽留;
有的则认为他年事已高,或许杨嗣昌能带来新的气象。
皇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他的心中也在权衡利弊。
辽东的局势关系到大明的安危,他必须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