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超过想象的粮食增量

全世界商业化的农作物,也就是种出来要卖出去,不是种着玩的农作物差不多3000多种。

种植逻辑完全不同,就必须设计不同的智能农机,种植逻辑相同,类似,或者很容易加减种植流程的只需要设计同一种智能农机。

根据小凡的数据推算,即使把3000种农作物的智能农机全都设计出来,也只需要设计50-100种不同智能农机,而且小凡还可以通过,复杂化智能农机,降低这个数量。

李星的想法就是,最常见、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的先设计,先把最难干的活先干了。

他急着推进这个项目的原因就是,拥有小凡后,小凡帮李星做了很多数据模拟工作,小凡给出来的结论让他迫不及待。

如果无人化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全面推广完成,全国农作物产量至少增加30%,比例就已经算高到逆天了,但是基数更逆天啊。

2017年,咱们还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作物产量基数非常大,多种主要的农作物咱们都是是第一的产量,而且是断档世界第一。

多增加的30%也就意味着能多养活4亿人,4亿人,世界上除了咱们和阿三,还没有4亿人口的国家,也就是新增的产量就能养活一个老美加俄罗斯或者日本。

除了咱们和阿三,这增量的粮食能养活任何一个国家,李星虽然最后没拿到白纸黑字的文件说他拥有部分粮食分配权,控制权。

但是通过农业科技委员会的各种章程设置,他实质上拥有这两个权力,只是被限制了,不是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光是增量就足以支撑他去做他的免费发食物行动。

为什么对产量的提升比例有这么极度乐观的估计呢,因为智能化农业生产是最顶级,最精细的种植模式,而且每天20小时,甚至巡查无人机是24小时照看农作物。

因为种田本身就不挣钱,最精细的种植方式太耗费人力,一个人自己做肯定做不过来,还得请工人,那农作物卖的钱还不够请工人。

所以只有卖得的非常贵的农作物才会采取精细化种植,而且这个人工的精细化和智能农机相比还差上几个等级。

别的不说,农民只能靠经验来判定农作物长势,也只能靠肉眼来观察地里田间的信息,对于农作物的信息是收集不全的,判断和结论都不是完全正确的。

而智能农机身上带着一大堆感知仪器,虽然粗糙成本低,但是算法牛逼,基本不会做出错误的结论。

小主,

而且智能农机的精细化照料也是往产量上发力,而不是往精品上发力,李星前世就不懂为啥一些水果、蔬菜可以卖几百块一斤,感觉就是商家为了挣钱,有钱人为了秀优越强行搞出来的。

他倒没让智能农机完全禁止农作物往精品方向发展,只是默认模式就是产量模式,而不是精品模式。

而且即使是产量模式,农作物也会被细心照料得比以往好看,相对于以前,纵向比较,就已经是精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