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贝尔实验室授权的专利技术,七月上旬,萧良与邵芝华、蔡春、孙楚辞、张叔毅他们,就第一时间在实验室里成功做出锂聚合物凝胶态电池实物了。
对重金打造的研发团队来说,在实验室复现只能算基本功扎实。
不过,实验室复现出来的锂聚合物凝胶态电池,性能测试时发现常温状况下容易鼓包,即便能勉强投产,但也说明贝尔实验室的这套专利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当然,这也是萧良预料中的事情。
贝尔实验室授权的这套专利技术存在常温容易鼓包等缺陷,前世就为媒体广为报道,早期采用相关技术的电池厂商,基本都掉进坑里。
不过,相关技术经过二次开发改良,解决掉鼓包缺陷,却又是聚合物凝胶态锂离子电池领域最为经典、成熟的代表性技术之一。
前世报道所涉及的技术细节,萧良印象也不太深了。
校东中试基地及联合实验室,共同经过近两个月的检测、分析,八月底才确认鼓包现象是现有的电解液配方一种低沸点化合物所致——反正萧良不能承认,他早就知道了这点。
目前蜗巢科技与联合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工作,就寻找新的高沸点化合物进行替代。
这么做,除了能解决现有的技术难题外,还无疑将形成蜗巢科技一项全新的发明专利,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他们挑选出六种新的化合物,进行全新的电解液调配,但要在实验室里,先进行全新的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试制,之后再进行全新的锂离子电池实物试制,并重新进行全面的性能检测,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通常来说,即便萧良再焦急,在现有的中试基地再多引进一套全新的实验设备,与联合实验室进行多重同步交叉验证就足够了。
在交叉验证的这个过程中,加快实验室产品技术的二次开发与完善进程,并对贝尔实验室所授权的生产工艺进行相应的调整,已经算是多管齐下了。
理论上也应该在之前的步骤完成之后,再去考虑中试生产线验证这个问题。
因为通常说来,实验室二次开发遇到难以克服的难题,是大概率事件。
等到中试生产线的验证阶段,通常来说,由张叔毅率领的课题小组牵头负责,再多配备几名熟练的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用了。
只是这整个过程,在萧良看来还是太慢了。
再顺利,可能也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拿出改良版的实验室技术,初步摸索了一套可供验证的新生产工艺方案来。
中试再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到时候就算新的生产工艺在中试线上得到成功验证、完善,仅靠张叔毅率领的课题小组,总共就十七八名工程师及技术研发人员,又如何立刻组建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及生产?
整个流程慢腾腾的走下来,第一只商用锂离子电池子,不得等到三年后,才能正式送到客户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