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望着这片繁荣富强的土地,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满足。
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朱棣与朱标的努力与付出,更离不开大明万千子民的共同奋斗。
而朱棣与朱标,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才。
他们深知,作为大明的皇子,他们不仅要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更要传承父皇的遗志,为大明的未来继续奋斗不息。
就在朱元璋几人搞得如火如荼时。
刘伯温紧急进宫面圣。
“皇上!不好了!”
刘伯温的声音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急切与忧虑,步伐匆匆地穿过金碧辉煌的宫殿长廊,每一步都似乎在敲击着朱元璋心中的警钟。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如炬,望向匆匆而来的刘伯温,沉声问道:“伯温,何事如此惊慌?”
刘伯温上前几步,躬身行礼,声音虽尽量保持镇定,但仍难掩其下的慌乱:“皇上,边疆急报!北方胡虏蠢蠢欲动,似有南下侵扰之势,而南方海疆亦传来消息,海盗活动频繁,多地沿海百姓受害,民心不稳。加之朝中近来因改革之事,亦有不少异议之声,恐内外交困,局势堪忧。”
朱元璋闻言,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站起身来,在龙案前来回踱步,双手背在身后,沉思片刻后,眼中闪过一抹决绝:“胡虏与海盗,皆是朕之大患,不可不除!传旨,即刻召集众将,商讨平叛之策。同时,着令户部紧急调配粮草,工部加速打造军械,务必保证前线所需。至于朝中异议,朕自有分寸,改革之事,利国利民,不容半途而废!”
刘伯温见状,心中稍安,他深知朱元璋虽性情刚烈,但决策果断,富有远见。他躬身领命:“臣遵旨,即刻去办。”
刘伯温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苦笑道:
“皇上,还有一事老臣想说但不敢说....”
朱元璋闻言,大袖一挥。
“说!”
刘伯温擦了擦脸上汗水,理了理胡须,这才说道:
“自从陛下您开始惩治贪腐,这朝中内外倒是变的吏治清明,但......由于拿办的官员太多,导致现在六部衙门都没官员在任了,整个朝廷几近瘫痪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闻言,脸色又沉了几分,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他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目光锐利地望向刘伯温,仿佛要穿透一切表象,直达问题的核心。“伯温,你所言非虚,朕亦有所察觉。但贪腐之风,犹如蛀虫侵蚀我大明根基,若不痛下决心,何以安民心、固国本?朕深知此举必会触动诸多利益,甚至造成一时之混乱,然则,长远来看,这是我大明必须经历的阵痛。”
刘伯温闻言,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但眉头依旧紧锁。“皇上高瞻远瞩,老臣佩服。只是,眼下六部空虚,政务堆积如山,若不及时解决,恐生变故。老臣斗胆建议,可从地方选拔德才兼备之士,暂代空缺之职,同时加大科举取士力度,广开才路,以充实朝廷官员队伍。”
朱元璋沉吟片刻,眼中闪过赞许之色。“伯温所言极是,朕即刻下旨,令吏部着手选拔地方官员中的佼佼者,暂代六部要职,同时,扩大今年科举规模,不拘一格,广招贤才。此外,朕还要亲自过问官员的选拔与任用,确保所任之人皆是忠诚可靠、能力出众之辈。”
刘伯温闻言,心中大定,他知道朱元璋的决定意味着朝廷将迅速恢复运转,国家机器将再次高效运作起来。“皇上圣明,老臣这就去安排,定不负皇上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