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王家下人的效率,这才两天时间,盐湖原先的工坊已经扩大了三倍,新的厂房已经快要完工,盐田里已经有大群附近的百姓开始干活了。
蒲州县令与绛州县令,因为忙着处理各自县中的地主豪绅给百姓归还田地的事情,所以并没有前来,李恪对他俩的办事效率也非常满意。
蒲州县与绛州县中的工匠更是忙疯了,工匠之间帮派林立,都在抢着教人或者帮人盘火炕,什么,你没钱盘炕?走我亲自送你去盐田挣钱,啥?家中没有劳力就剩你老两口了?行,你先从屋里出来,我先帮你盘炕,完了你给我画个押,我找县令领工钱,一时间两地的百姓打招呼都是,“嘿,盘了么?”
小主,
将士们吃过午饭以后,便分为两队,开始行动起来,城中的锅没有多久就被购买一空,这个时代无论是城中卖的或者百姓用的,基本没有铁锅,基本都是石锅,或者陶锅,但是不影响熬盐,都能用。
李恪则带着十几个人在一边闷着木炭,等一切准备完毕,在李恪和王仁表的指挥下,将士们都忙碌了起来,有的用锅熬,有的在湖边划着盐田晒盐,旁边有一堆前来围观的务工百姓。
前边的大部分工艺李恪和王仁表并没有保密,粗盐的做法没有什么保密的必要,保密的部分都在工坊新建的厂房里,王仁表早挑了一些族中机灵又忠心的下人等在里边。
等外边的粗盐送进来后,在加清水,继续在煮三到五次,每次煮到剩一点水的时候,把水倒掉,接着加水,在煮,而后在放入草木灰搅拌静置以后,过滤在重新炒,这样出来的盐,就和后世的差不多了,也没什么苦味,如果还有苦味的话,那就重复以上工作,加水,煮。
当然也有加豆浆过滤,去除其中的漂浮物的,两者差距不是很大,虽然不及后世制盐那么纯净,但是放在唐朝也是独一份了。
这次盐价上涨也打乱了李恪全军带回的想法,只能留一半将士守在这里,主要守住干活的百姓们,暂时留在工坊,这边的消息暂时还不能让那几个世家知道,既然他们要收盐,李恪就准备再给他们挖个坑。
好在给百姓们解释清楚,最多只待半个月,又有钱拿,又管饭,大家都满意的答应了,于是盐湖边上再次的也热闹起来,修屋棚的修屋棚,晒盐的晒盐,修围墙的修围墙。
也幸好盐湖有股子味道,百姓都不在这块住,所以平时也没什么人来,不然这个消息真的很容易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