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买书增课嘛,这我了解过,送了课是能小幅度增加图书销量,但是没有更好的变现渠道,反而大大提高了录课的成本。”
李华摇摇头,“那是你们对课程的开发不够,谁说一场考试,只能卖一次书,赚一次钱的?”
李华开始以司考举例,详细分析起来,一般法学生都是大三开始备考,备考一整年,到大四上学期参加考试,这是一个很长期的流程。
这个长期流程,其实就可以精细化,分出层次设置课程。
像高考有一轮,二轮,冲刺一样。
司考,第一步,是精讲卷,系统地全面地讲解所有知识点;第二步,就是强化卷,冲刺卷,就是把书读薄,讲解那些重点难点;第三步,真题卷,模拟卷,刷题是必不可少的。
这几步,涵盖了考生复习的每一个周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考生只需要跟着学就可以,这也是帮他们减轻了负担,不用自己再做规划了。
而在其中的每一步,都可以出相关的书籍和讲解视频啊。
一本精讲书卖两十,冲刺书卖三十,真题书卖两十,这不就七八十了嘛?
而司考总共有五六个学科,每科都这么搞,一整套带来,就是三四百块钱了。
然而因为附带了全套讲解课程,书和课形成一个体系,学生们也并不会觉得特别昂贵。
但是这三四百的书钱,也只是一个走量的形式,都全网公开的基础性课程,还有拔高的课程,比如内部强化,进阶提升,考试方法论,乃至司考界每年考前经典保留节目——考前几页纸。
这些拔高的课程就要收费了,而且往往价格都比较昂贵。
国内的学生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内卷,很多人就会觉得学了基础性的课程效果都这么好,那拔高的VIP课程岂不是更好?
通过免费公益性质的课程来走量赚口碑,再引入昂贵的VIP课程赚大钱。
王志安听了李华的分析,愣了半响,忽然道:
“你这完全是线上的网课模式,那我线下搭建的学校岂不是白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