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恶人先告状

“方潭县的。”

“你这些干货都是从哪儿来的?”

“都是从下边的乡镇收上来的。”

“看样子不错,像是正宗的野生东西。”陈猛检查了一番 ,说。

“那当然,这玩意儿除了野生的,也没人种啊。”老板说。

“一年能收多少量?”陈猛又问。

“这个不一定,也看年成,平均下来一天收个三五百斤还是很容易的。”老板说。

“那也不少啊,整个方潭县有多少家像你这样下乡收山货的人呢?”陈猛问。

“也没多少,据我所知可能有个十来个。”老板说。

“一个人一年收一万多斤,十个人就是十几万斤,也相当可观呐。”

陈猛嘀咕。

在他的印象里 ,90年代,售卖的这种干货,正儿八经全是野生的。

因为人工种植还没有普及开。

这种干货因为市场流通的原因,在当地卖的非常便宜。

因此满山遍野都是,许多老百姓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农闲时候的经济来源。

并没有刻意的去采摘。

所以这一年十几万斤的产量,大概只占实际产量的十分之一。

而且这种,纯正的野生干货在大城市,包括海外都十分吃香。

尤其是物资匮乏,特别钟爱华夏美食的倭国,价格更是高的离谱。

前世。

陈猛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方面的报道。

90年代起一直到2010年之前。

五色土

国内做这种贸易的人大都是倭国人。

从我国以极地的价格买走了大量的野生干货。

以至于后来几乎绝迹。

最夸张的是陈猛看到过一个纪录片,西南边陲的新鲜野生松茸,出口到倭国,能卖到上万元一公斤,但是国内的收购价却只有几百块钱一斤。

这就是信息差的可怕之处。

“你问这么多,到底买不买?”老板见陈猛光问不买,有点急眼了。

“老板,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你在展销会的成交量有多少,多少钱一斤?”陈猛问。

“狗屁的成交量,这展销会就是叫的响,来的人客商没几个,谁买这玩意儿。我一天一千块钱的摊位费算是白交了。”老板骂骂咧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