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18)

朱元璋大案 墨剑飘香 1711 字 3个月前

朱元璋自明朝的建立之际,就注定了这个王朝的兴衰与波澜。他率领的起义军,将饱受战乱的百姓凝聚在一起,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经过无数的拼搏,他终于在年初的一个清晨,踏上了南京的龙殿,成为了这一方的皇帝。然而,登基后的朱元璋难以想象的是,权力与信任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初登基的日子里,朝堂内外,许多文臣武将仍然在欢庆之中。大殿内,朱元璋坐于高座,耳畔回荡着“千秋万岁”的祝贺声。他的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辉,但内心深处的紧张与不安交织在一起,愈加刺痛他的心。

“陛下,今天,应该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左右侍卫的黄子华深情劝慰。他是一位忠诚的心腹,自朱元璋起义以来,便随侍左右。此时,他身穿一袭青色长袍,目光炯炯,有力地打着手势,仿佛在为此刻的辉煌鼓舞。

朱元璋轻叹一声,谈及他的过去,他心知肚明,王朝的根基并脆弱,昔日的敌人与他的新政权之间,依然潜伏着无形的威胁。他微微摇头:“黄子华,我明白胜利的重要,但在这座王座上,坐得踏实的人,才是赢家。”

“陛下的眼光如炬,能洞悉问题核心。”黄子华欣然应声,心中却暗暗感到担忧。他清楚,朱元璋性格刚毅,时时刻刻都在防备身边的阴谋。此时的大明王朝,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内部的每一个零件都关系着整体的运转。

然而,在朱元璋在位后的不久,京城中便传来了一起震惊的案件——一名朝中的权臣突然被免职,随即失踪,消息传出,整个朝堂顿时紧张不已。

这名权臣名叫王通,曾在朱元璋攻陷南京之前便是元朝的一名高官,因其在朝中的影响力,甚至曾在明初设立兵权。朱元璋深知,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必须对他进行审视。于是,他下令调查王通的行踪。

没有人知道,王通曾在暗中策划与朝中部分官员对朱元璋的打压,虽然平日里他与朱元璋另有交情,但权力的游戏让他不可避免地将利益放在了首位。

随着调查的深入,朱元璋惊讶地发现,王通的失踪似乎与一位叫作李景的将领有关。李景在他身边更是得力良臣,但这位将军向来低调,许多人甚至对他并没有太多印象,朱元璋隐隐感觉到了不安。

一天,朱元璋召李景入殿,期待从他口中得知隐情。李景走进大殿,身披钢甲,手握青龙偃月刀,英俊而冷峻。他步伐稳健,神态间透着一股坚定。朱元璋归来时,他的直觉告诉自己,这次入殿并不平常。

“李景,王通的失踪一事,你可知晓?”朱元璋端坐高位,面无表情,语气却显得严肃而凝重。

李景微微一愣,随即双眼中透出一丝警惕:“臣不知王通之事如何,陛下可明言,还请提醒。”

朱元璋看着他,内心掀起的波浪令人心烦。他在朝中积累的信任也似乎在此刻动摇:“你我从前的信任,是否应该用真诚来回应?我在调查中发现,你的名声中与王通颇有关联,你可以坦诚。”

李景感受到一股压迫感,他的心(疾速)跳动着,思忖中要如他,那么自己的大局也将被搅动。他深知朝中的波涛汹涌,握紧了青龙刀柄,勉力伪装平静:“臣与王通虽有往来,但并无所虑,臣向来忠心于陛下,为何会被诬连?”

朱元璋的眼神犀利如剑,似乎无所不透。“想了良久,你才说出了“无所虑”,若真是如此,明日便让王通到此,问个清楚。不然,本宫何必在位?”

这一刻,李景的内心紧张已经不言而喻,但表面却依然不露怯色。他拱手低头,心中如潮水般斗争,潜意识令他抗拒真相涌现。就在这时,黄子华走了进来,默默察觉到两人的压迫气氛。

“陛下,王通目前关押于牢中,已经有了口供,李景是否知情,请陛下应问问。”黄子华打破了沉默,态度坚定而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