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声停在议事厅门口,荀彧躬身而入,拱手道:“彧拜见丞相。”
曹操深吸一口气,挥退了左右侍从,只留下荀彧一人。
“文若,宛城之败,你可知为何?”
荀彧面色凝重,沉吟片刻后说道:“丞相,宛城之败,非将士不用命,实乃诸葛志诡计多端,我军一时不察,中了其圈套。”
曹操烦躁地在厅内来回踱步,宛城一战,他损兵折将,颜面尽失。
更让他担忧的是诸葛志声名鹊起,隐隐有盖过他之势。
“诸葛小儿,诡计多端!若不除之,必成我心腹大患!”曹操咬牙切齿,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茶盏叮当作响。
“丞相息怒。”荀彧劝慰道,“诸葛志虽有奇谋,但我军兵强马壮,只需稍加整顿,必能将其击败。”
曹操长叹一声,颓然坐下。
“唉,文若啊,你有所不知。此战败北,并非偶然。我军虽兵多将广,但军纪涣散,将士贪功冒进,以至中了诸葛小儿的奸计。”
他指着散落在桌案上的战报,语气沉重。
“你看看,这些败军之将,一个个推卸责任,毫无担当。如此军纪,如何能胜?”
曹操的目光落在荀彧身上,带着一丝期盼。
“文若,你素来足智多谋,可有良策整顿军纪,重振我军雄风?”
荀彧拱手道:“丞相容禀,依臣之见,宛城之败,根源在于军纪涣散。将士贪图享乐,疏于训练,以至战斗力下降,遇敌则溃不成军。”荀彧话音刚落,议事厅内便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一些将领面露惭色,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佩剑,眼神躲闪,不敢与曹操对视。
曹操锐利的目光扫过众人,如同鹰隼般犀利,厅内顿时鸦雀无声。
“尔等可知罪?”曹操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如同炸雷般在众人耳边响起。
“末将知罪!”几名将领齐声应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