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长华夜里隐秘到镇上

阴历六月二十六转眼就到了,这天太阳还没出来,热气就像烧红了的砖窑打开了门一样,在外面不敢站太久。出工的人一般都是赶大早出去做事,待太阳出来了就收工回家歇大歇,因为这个时候田里也没有什么很重要的农活要做。

长华的爹爹头天晚上就分别到队委会干部家里去请了客,要干部们吃过早饭就准备到他家里去。先前翠英曾经在队委会的会上提到过长华完婚这件事,意思就是要大家不要向家里人或是隔壁三家说。大家听了心里也清楚,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上面不知道的话,或是睁只眼闭一只眼,也就不会有什么大事,顶多在左邻右舍串串话而已,如果闹出了言,领导出来一阻止,很可能就要出大事。所以当时大家听了就默认不说话。

到了六月二十六这天中午,大家就按照约定陆续到长华家里来吃酒。长锁先前就说了,今天这个不叫吃酒,就是长华家里请队干部喝酒。为什么呢?因为吃酒的话,就要给长华家上人情(份子钱),如果是上面知道了,那就说明队委会是明知长华完婚是不符合政策的,但是队委会干部却参与吃酒,还上了人情,那不就是确认长华可以完婚吗?所以,只要不上人情,那就没有证据了。

而且在喝酒的时候,谁也没有说长华要完婚的事。只是说些农田里的活路该怎么安排,快要收秋了,队里需要准备哪些事情。

这餐酒一直喝到天快黑的时候,这时长华的姆妈就请来了文迎的女娃儿巧玲、刘慧池的女儿,要她们等会儿就像到镇上去玩耍的样子,陪着把长华送到婆家去。

按照以往整酒的方式的话,婆家要请人来女家接亲,女家要选几个未出嫁的女娃送亲。还要根据路途的远近,路途远的话就得要早些发亲出门,或者请车船来接。今天长华出嫁这事没有办法张扬,所以只能简便从事了。

当然那边婆家是要有人在出镇口的地方派人迎着的,但是不敢人多,也不敢声张,只能好像是偶然遇见的模样,那样才不会惊动左邻右舍。从朱家铺到镇上也就几里路远,大致算好了时间,要差不多长华她们走到婆家时,镇上各家各户都关门点灯了才好。但是想到大热天别人家夜里关门歇息的少,就只能让三个女娃去,那样就根本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边等长华她们一出门,队委会的干部就散了席,回家去了。朱家铺的人谁也不知道长华今天出嫁,只要过了这几天,一个月、两个月后,生米煮成熟饭也就没有哪个再说闲话了,因为这个拿不到结婚证就完婚,在以前乡里大家都没把它当回事,只要是明媒正娶就行。可是现在是破四旧,是开展运动,政策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按照事先两家人商量的是:刘慧池的女儿和文迎的巧玲,把长华送到以后,在那里坐会儿,吃个宵夜,等到夜深一些了,就由刘慧池的婆娘和红芬走到镇口边上去接,免得两个女娃儿回来害怕。

长华她们三个人走进她的婆家,就像上镇里买东西到那里歇歇脚似的,谁也没有说什么打招呼的客套话。都在外面坐着,只有长华的婆婆在灶屋里忙着,好像是在准备吃洗的东西。

过了不到一餐饭的功夫,她的婆婆就端了宵夜出来,让长华她们三个在靠墙的桌子边吃起来。这时隔壁的大婶来找长华的婆婆借东西,看到长华她们在吃宵夜,就只跟长华说了话:“长华,你这是稀客啊,怎么天黑了来我们镇上?是不是带你们朱家铺的女娃来帮你准备婚事的?”

长华就有些惊慌,说:“不是的,我们就是经过这里,落家坐坐。”隔壁的大婶也没有看见小徐在家里,也就不再说了。

走进长华婆婆的灶屋去,说要借发粑粑的面盆,长华的婆婆就赶忙找出面盆给了她,心想你拿了就快走吧。

可是隔壁大婶的小女娃跟在她后面来了,就说:“小徐哥这不是要办婚事吧,家里来了新人,房里弄得亮堂堂的。”

长华的婆婆赶紧说:“哪有的事哦,这不是她的女朋友从这里经过,带着她的好朋友一起来看看吗?”说完这话,她婆婆就走出来,到堂屋里长华她们吃宵夜的地方,对长华们说:“这也天黑了,你们几个就不回朱家铺去了,我家里有铺睡过夜的客床呢。”

其实,她婆婆的意思一是要打消隔壁女娃的猜测,二是要当着别人的面,提醒巧玲她们吃了赶紧离开。

刘慧池的女娃就很机灵,立马说:“大婶,我们要回去的,您留长华在这里住吧。”

长华就接着说:“我们是一起来的,你们回去,我怎么好留下来呢?”这时小徐从外面回来了,好像是出去找人玩了样子,还很惊奇地说:“今天怎么这么奇巧,我出去了还来了稀客?”

小徐的姆妈就说:“你不回来,我也把她们留不住,你回来了就好。”小徐就说:“现在天黑了,女娃走夜路怕出事,就在这里过夜吧。”

巧玲她俩就说:“我们出来是想看看梅厂大桥的夜景的,没想到就耽搁了。出来时没有跟家里大人说,还是回去的好,可能这个时候大人都到这边来接我们了。长华嘛,她就在这里过夜吧,反正迟早也是您家的人,我们回去给她家里带个信,就说长华在这里被留下了,不回去了。”

说着就起身往外走,小徐和长华就把巧玲她俩送出去了。这一切都是天衣无缝的,隔壁大婶母女也就回去了。

过了一会儿,小徐和长华回来刚进门,长星和他的婆娘就从外面来了,进门就大声说:送恭贺,给小徐、长华道喜。进屋里后就连忙关了门。隔壁的大婶和她女娃都听见了,也看见了。心想:这不是完婚是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