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遇害案(1)

刑侦档案 灞桥折柳 1647 字 1个月前

赵峻衡答道:“初步检验完了,等尸体运回去再做进一步的检查。”

杨建刚说:“好,那我们现在就把尸体运回去吧。”

于是,舒畅便将尸袋递给打捞队队长,让他和队员一起装好尸体,然后再用担架抬到停放在马路边的警车上。

打捞队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他们挣了这笔钱,做这事天经地义。于是,他们手脚麻利地将尸体装进了尸袋,放到担架上,抬起就走。

赵峻衡提着工具箱跟着四位抬尸的打捞队员往停靠在马路边的警车走去,他一个人负责将尸体拉回警局,再做进一步尸检。

杨建刚、舒畅和顾晓桐留下来查找抛尸现场,还有两位打捞员。

过了一会儿,杨建刚等人往左一拐,沿着条两旁长满青草的小路,朝对面的河畔走去。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水流较急的河段。

杨建刚注视着河面说:“要想推断出抛尸地点,我们就得了解水流的速度,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测量不同河段的水流速度。”

舒畅点点头:“没错,求出了河水的平均流速,加上已经推算出来的尸体漂流的时间,就可以大致算出抛尸地点离发现尸体河段的距离。有了这段距离,我们就可以沿河而上,找到抛尸的河段了。”

杨建刚说:“对,现在就开始测量这儿的水流速度吧。”

那位矮胖的打捞员主动下河,拿着测量水流速度的专用仪器开始测量。几分钟过后,他从水里冒了出来,对着仪器看数字,一边上岸。

顾晓桐记录好数字,跟着杨建刚他们沿河而上。

测量过几处水流急缓的河段后,杨建刚叫顾晓桐算出平均流速,因为根据水纹资料,城西河段河床比较平缓,流速相差不大。

顾晓桐掏出手机算起了平均流速,然后用平均流速乘以已知时间,得出了距离,八点七公里。换句话说,抛尸点地离发现尸体的地点将近十七里路程。徒步是不行的,得坐车前往才行。

因此,杨建刚一行五人沿着那条通往对面马路的小路行走。

不到五分钟,他们便来到了马路上。

还没等有人提议,杨建刚就掏出手机给小林打电话,叫他马上开车过来。挂了手机,他便跟舒畅和顾晓桐聊起了案情。

十分钟过后,一辆白色警车在杨建刚他们面前刹住了。

小林从车窗里探出头,向杨建刚问了声好,招手请他们上车。

不一会儿,警车沿着河岸公路朝前疾驰而去。

由于一路畅通无阻,不到十分钟,警车便来到了目的地。

跳下来,杨建刚放眼一望,见百米之处错落有致地分散着几栋房屋,乍一看还以为是小村庄,可仔细一瞧又不像,因此便带着几分好奇地问:“呃,那些房子是干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