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李家洋院士

网络世界一片乌烟瘴气,不实言论、恶意揣测与盲目跟风的浪潮翻涌,搅得人心惶惶。就在此刻,科学公园站长吴兴川,正与一位气质不凡、尽显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人相对而坐,相谈甚欢。

这位中年人,便是中科院院士李家洋。

李家洋院士担任着大夏国农业机关负责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

“李院士,当下网络环境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极为不利,充斥着各种伪科学和无端质疑,您怎么看?”吴兴川眉头微皱,眼中满是忧虑,向李家洋请教道。

李家洋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神色从容却又透着几分凝重,缓缓说道:“小吴啊,这是时代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网络的普及让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但同时也降低了信息筛选的门槛。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科学的力量在于它经得起检验,只要我们坚守科学精神,持续努力传播正确知识,定能拨云见日。”

吴兴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着说:“是啊,可很多时候,我们精心撰写的科普文章,却被一些博眼球的虚假信息轻易淹没,感觉科普工作举步维艰。”

李家洋微微一笑,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鼓励道:“科普工作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转变思路,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文字科普。现在多媒体技术如此发达,我们可以利用短视频、动画等形式,以更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而且,要多与公众互动,解答他们的疑惑,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

“李院士,您说得太对了!”吴兴川眼前一亮,兴奋地说,“我们可以组织一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活动,让大家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就像您一直从事的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对于大众来说既神秘又陌生,如果能通过有趣的活动展示其中的奥秘,肯定能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

李家洋赞许地看着吴兴川,点头表示赞同:“没错,比如我们可以模拟植物生长环境,让大家亲手种植,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变化,这样他们就能更直观地理解遗传学原理。而且,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参与科普,他们思维活跃,更能贴近年轻人的兴趣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

两人越聊越投入,仿佛忘却了外界网络的喧嚣与纷扰。他们深知,在这看似混乱的网络时代,科学的火种更需要他们用心去守护、去传递。

李家洋目光炯炯,继续对吴兴川说道:“小吴啊,就拿这新绿色革命来说,它承载着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重大使命。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突破,更要让这些成果实实在在地造福百姓。”

吴兴川不住点头,紧接着问道:“李院士,您提到的这些新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虽说科学层面已经完全证实了安全性,但大众对其接受度仍有待提高,您觉得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推动呢?”

李家洋微微沉吟片刻,神情认真且耐心地解释道:“这需要我们多方面发力。首先,要加强科普宣传,把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以及严格的安全评估体系清晰地呈现给大众。就像之前说的,我们已经对转基因作物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涵盖了各种大小动物,历经多年的严谨观察,结果都表明其安全性与传统作物无异。可这些信息,很多民众并不了解。

有人会问‘转基因大米上餐桌前需要做什么检验程序’,我会说,对于消费者来说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因为它在销售之前该做的都做了,已经完成了600多个环节的各种安全实验。所以到了消费者这里,实在是没有可做的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展示,让大家直观看到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提升、品质改善、抗逆性增强等方面的优势。比如那些抗寒、抗盐碱的转基因植物,在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这对拓展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非凡。

从产业角度来讲,我们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只有让农民切实从新技术中获得经济效益,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科研人员不仅要做好科研,还要与企业、农业部门紧密合作,完善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