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大才
秦宫深深,殿宇巍峨恢宏,雕梁画栋间尽显秦国之威严与霸气。秦王嬴政身着黑色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咸阳宫的书房之内。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嬴政那张冷峻而又充满睿智的面庞,他的双眸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此刻却透露出一丝凝重与沉思,正于书房内来回踱步,袍角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摆动,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节点之上。他心中细细谋划着六国的战局与秦国未来的走向,此时的他,虽已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跨越了诸多艰难险阻,取得了不少关键胜利,然而前路依旧荆棘丛生,恰似一片迷雾笼罩,让他难以窥见那最终的曙光。
此时,李斯轻步迈入书房。他身形修长而挺拔,一袭黑色官服整洁得体,腰间佩玉,行走间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为他增添了几分沉稳与庄重。他神色恭敬谦逊,微微低头,但那一双眼睛却难掩其中的睿智之光,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熠熠生辉。
“大王,”李斯轻声开口,声音平和却又坚定有力,在静谧的书房内清晰可闻,“臣闻治天下之要,首在用人与明法。用人得当,则贤才汇聚,政令畅行;明法严谨,则百姓知规,官吏守矩。如今赵国虽已覆灭,然其余诸国尚在,且各自心怀鬼胎,合纵连横之事仍有可能再生变数。当以长远之策图之,方可成就秦国之万世霸业。”
嬴政听闻此言,微微颔首,那冕旒上的玉珠随之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目光深邃地落在李斯身上,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与期许,“爱卿所言正合寡人之意。寡人欲广纳贤才,充实朝堂,以佐霸业,爱卿有何高见?”
李斯略作沉思,双手交叠于袖中,脑海中迅速梳理着思绪。片刻后,他拱手道:“大王,可颁诏四方,许以高官厚禄,招徕各国能士。此举一则可彰显大王之爱才惜才,广纳天下之心;二则可将各国人才尽收囊中,削弱他国根基,充实秦国智囊。同时,于国内大兴学宫,选拔聪慧幼童及有志青年,延请名师宿儒,使其研习律法、兵略、农桑诸艺,悉心培养,以为国用。且今秦法虽严,然细则尚有可完善之处,当明定赏罚,使百姓知所趋避,官吏有所遵循。赏当及时且丰厚,以激励贤能;罚当公正且严苛,以震慑奸邪。如此,秦国上下一心,人才济济,何愁大业不成?”
嬴政眼中一亮,仿若夜空中划过的璀璨流星,瞬间照亮了整个书房。他情不自禁地抚掌赞道:“善!爱卿之策甚佳。寡人得爱卿,犹如鱼得水也。”遂命李斯即刻着手草拟诏书,全力推行这一人才之政,言辞间满是对李斯的信任与倚重。
诏书颁行之后,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各国激起千层浪。各国贤才闻风而动,怀揣着各自的抱负与理想,纷纷踏上了前往秦国的道路。咸阳城一时间热闹非凡,各方才俊汇聚于此,或高谈阔论治国方略,或切磋兵法谋略,或研讨农桑水利,整个城市都弥漫着浓厚的学术与进取氛围。
李斯亲自主持考校这些入秦的贤才,他不辞辛劳,每日端坐于考堂之上,认真聆听每一位应试者的见解与主张,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神色气质,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量才而用,将有才之士安置于合适的职位,使其能够各展所长,为秦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间,有韩国公子韩非入秦,其声名早已如雷贯耳,才高八斗,擅长着书立说,于法家之学见解独到深刻,所着文章在各国流传甚广,一时之间,咸阳城内无人不知韩非之名。
嬴政闻韩非之名,心中大为震动,仿若听闻了一位隐居已久的绝世高手现世,急欲召见,以探究竟。李斯得知此事后,心中不禁忧虑重重,犹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他深知韩非之才学高深莫测,其法家思想之深邃、见解之独到,一旦得到嬴政的赏识与重用,自己在秦国朝堂的地位恐将受到严重威胁。但他面上仍不动声色,神色平静如水,向嬴政进言:“大王,韩非之才虽高,然终为韩国公子,血脉亲情难以割舍,其心未必尽向秦国。不若先观其言行,再做定夺,以免引狼入室,坏了秦国的大事。”嬴政听后,沉吟片刻,心中权衡利弊,觉得李斯之言不无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暂压下召见韩非之心,改为暗中观察。
李斯暗中留意韩非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发现韩非果然心系韩国,虽对秦法的精妙之处多有赞誉,言语间却流露出对韩国命运的担忧与不舍,且在与秦国诸臣的论辩中,隐隐有倡导六国合纵以抗秦之意,试图以唇枪舌剑为韩国寻得一线生机。李斯深感韩非留之无益,若任由其在秦国施展影响力,必将会对秦国的统一大业造成阻碍,遂向嬴政密奏:“大王,韩非之才若不为秦用,若归韩或往他国,必为秦国大患。其才智足以洞察秦国之战略谋划,一旦为敌所用,秦国之前途堪忧。”嬴政经不住李斯的反复劝谏,心中的疑虑与担忧逐渐被放大,终下决断,将韩非下狱囚禁,暂押于咸阳城的大牢之中,以防其生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韩非入狱后,李斯亲往探视。狱中阴暗潮湿,弥漫着腐臭的气息,四周墙壁斑驳,青苔丛生。韩非身着囚服,面容憔悴,头发凌乱地披散在肩头,但那一双眼睛依旧犀利明亮,宛如夜空中穿透云层的寒星,闪烁着不屈与智慧的光芒。
“李兄,”韩非看到李斯前来,微微抬起头,声音略显沙哑却依旧坚定,“你我皆为法家之士,同宗同源,何至于此?”
李斯神色略显复杂,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但很快便被坚定所取代。他叹了口气,说道:“韩兄,身处乱世,各为其主。你之才学,我甚钦佩,然秦国大业,关乎天下苍生之命运,不容有失。我亦身不由己,唯有以秦国之利为重。”
不久,韩非在狱中自尽身亡。消息传出,李斯听闻此讯,心中五味杂陈,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但他很快便强压下内心的波澜,将心思重新转回秦国政务之上,仿若一台精密的机器,迅速投入到繁忙的事务中,继续为秦国的崛起而殚精竭虑。
在李斯的主持下,秦国修订律法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他召集秦国的律法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的官吏,齐聚一堂,日夜研讨。对秦法的每一条细则都进行反复推敲、斟酌,补充完善户籍制度,使人口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优化田赋征收办法,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规范徭役征调流程,保障百姓的生产生活不受过度干扰。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秦国的律法体系更加严密完善,国家治理更加有序,政令得以通达四方,如臂使指。
同时,学宫在李斯的大力倡导与精心扶持下日益兴盛。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坐满了聪慧好学的幼童及有志青年,他们身着统一的学服,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向往。学宫内延请了各国的名师宿儒,这些老师们或白发苍苍、德高望重,或中年才俊、学富五车,他们悉心教导着学生们研习律法、兵略、农桑等各种技艺。学生们每日诵读经典,讨论学问,互相切磋,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茁壮成长。一批又一批精通律法、谋略的青年才俊从学宫毕业,充实到秦国的各级官府,为秦国的运转注入了新鲜而强大的活力,犹如一股清泉注入干涸的湖泊,让秦国焕发出新的生机。
对外,李斯充分发挥其卓越的外交谋略与政治智慧,向嬴政建议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合纵联盟。秦国时而与齐国交好,派遣使者携带大量的珍宝丝绸前往齐国,言辞恳切地表达两国友好之意,使其在秦攻他国时作壁上观,保持中立;时而对魏、楚等国施加军事压力,陈兵边境,展示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辅以外交谋略,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前往两国,离间其君臣关系,迫使其割地求和,逐步削弱各国的实力,为秦国的最终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悄然推移,秦国在李斯的辅佐下,国力愈发强盛,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朝阳,光芒万丈,对六国的优势愈发明显。各国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下,已显露出衰败之象,内部矛盾丛生,君臣离心离德,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势,在李斯的精心谋划与不懈努力下,正缓缓走向不可逆转的结局。咸阳城的宫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帝国崛起的光芒,那光芒仿佛在诉说着秦国即将开创的辉煌时代,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篇章即将开启。而李斯的身影,也深深镌刻在秦国走向巅峰的历史进程之中,成为这段波澜壮阔岁月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才能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着属于秦国的辉煌篇章,其功绩与影响,注定将被后人传颂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