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那日吃了土豆的士绅们,留在书院的,多半是怀着看客的心态。
一时间,明伦堂内人声鼎沸,众人摩肩接踵。王守仁踏步而入,宛如一道流星划破夜空,那些慕名而来的秀才们纷纷起身,向这位大儒行最崇敬的弟子礼。
其他读书人,似乎还沉浸在旧学的梦中,对他们眼中的新学说抱以冷眼。
王守仁目光如炬,环顾四周,从容坐下,开始了他激情洋溢的授课。
岁月的磨砺让王守仁变得更加成熟,威严之中透着一丝温润,他的新学理论如破晓的曙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人信服不已。
今日,许多人是首次聆听这新学的教诲,虽感迷茫,却分明感受到其中蕴藏的真理。
而弘治皇帝,这位深居简出的君主,在角落里默默注视,嘴角勾起一抹微笑,似乎对王守仁的讲授并无太多触动。
或许,其他读书人会被王守仁的才学所折服。
但弘治皇帝,自幼浸淫于儒家经典,身边皆是当世名儒,任何一人站出来,都足以让他在学识上自愧不如。
他们的理论功底之深厚,他们的智慧之高,甚至不是初出茅庐的王守仁所能比拟。
因此,他对王守仁的新学理论并无太多期待。
甚至,他的心中涌起一丝失望,同理之心、大道至简、知行合一这些理念,他早已从林蒙和太子的口中略知一二,自然明白其间的价值,但作为一门学问,这套新学理论仍显稚嫩。
理学传承数百年,无数大儒不断完善其理论,岂能轻易被一个翰林,甚至一个翰林的恩师所动摇?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起身欲离。
然而,就在此时,王守仁的授课进入高潮,一位旁听者忍不住嗤之以鼻,发出冷笑打断道:“王先生之言,似乎只要不知行合一便等同废物,难道读书人皆成废物?范文正公,难道也是酒囊饭袋?本朝的于少保,难道也是无用的读书人?”
弘治皇帝的脚步微微一顿,四周假扮成儒生的禁卫们也纷纷驻足。
皇帝再次坐回,笑容满面。
而王守仁缓缓抬起眼眸,望向那位提出质疑的长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是一位年过四旬的智者,他静坐角落,抱臂而立,眼神中透着轻蔑。
这样的人,王守仁见过不少,这样的质疑,他也早已司空见惯。
在历史的长河中,范文正公范仲淹与于少保于谦,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宋明两代的夜空。他们的传奇人生,跌宕起伏,却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无数读书人心中的楷模。
王守仁,那位被誉为“阳明先生”的智慧化身,不紧不慢地开口:“你是范文正公,你是于少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