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水淹可能导致墓地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综上所述,墓地怕水淹的理论起源于古代的风水学说和文化传统,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也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郭璞葬母兄的故事。作为一代鲜少失算的道术大师,竟然将生母和兄长葬在了距离河道仅仅百步远的马驮沙上。
要知道,位于靖江县北岸的马驮沙,周围水文环境复杂,连年涨滩,是个正常人都应该明白此地险象环生,在此建墓不日就会被大水冲走。
难怪当地百姓皆被郭璞这一决定惊呆了,他在风水择地方面那么精通,选在哪里不行?非要犯这种“常识性错误”。这明显是不孝不悌之人才会干出的事情啊!
渐渐地,人们开始疏远他,不再相信他的水平,甚至怀疑起他的人品。
在安顿好母兄尸骸后,郭璞还写下一首诗:“北阜烈烈,巨海混混。累累三坟,惟母与昆”。意思是说,北面的山冈高峻,大江奔流不息。这里垒起了三座高坟,里面长眠着我的母亲和哥哥。
上面的说法见于正史《晋书·郭璞传》。
这首诗再次验证了郭璞明知马驮沙附近水势滔滔,不利安墓的特点,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然而郭璞终究不是等闲之辈,事情真相也远没寻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面对百姓一片质疑声时,郭璞还说过:“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
大意是:这儿马上会变为陆地,沙子会堆积起来,墓旁十里地都会成良田。
果不其然,在郭璞下葬母兄二人完毕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里确实再也没有发过大水,而是成了芳草萋萋的百亩良田,当地百姓这才啧啧称奇,对郭璞的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么凶险的地方居然是一块“风水宝地”!
此外,对于这段史料,考古学上也给出了充分的支持。据《靖江县志》记载,在乾隆初年,老百姓曾挖出过郭璞母亲的墓志,上面有“郭璞暨阳”等字。
无独有偶,该墓碑在上世纪的“十年浩劫”时期,再次被当地百姓挖出。然而相同的是,人们出于对先贤的敬畏与尊重,两次都将石碑再次掩埋以免墓葬受到损坏。
从郭璞葬母兄这一事件的前情后顾来看,郭璞的风水学造诣和看事水平可谓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