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鼎孳,这位曾经的国士,内心波涛汹涌。他曾言,愿以身许国,如今面对清军的铁蹄,他更是坚定了信念。顾横波,这位柔情似水的女子,紧握着一根绳子,那是她为龚鼎孳准备的殉国之物,以表达她对丈夫的坚决支持。
风中,龚鼎孳的目光坚定而深邃,“我龚鼎孳身为国士,国民的安乐岂能不报。今日我愿以身许国,以明我志。”转身之际,他拿起了顾横波手中的绳子。
然而,顾横波轻轻摇头,她深知生命的价值,“夫君,生命宝贵,我们还有机会重振明朝。”
龚鼎孳苦笑道:“我岂不知生命的宝贵。但身为国士,国民受辱、受苦、流离失所、被屠杀,岂能不报。”
顾横波柔声道:“我知道你的心意。但生命不止有一种意义。我们可以选择隐忍待机,为明朝的复兴而努力。”
龚鼎孳沉默片刻,然后缓缓摇头,“我意已决。这绳子虽好,但我龚鼎孳不能就这样简单地了结一生。我还有未竟的事业,还有需要我保护的人。”
顾横波眼中闪过一丝感动,“我明白了。”她默默地将绳子收起,“夫君的决定,我始终支持。从今以后,我们重新开始。表面我们投降清军,暗地里可以为了明朝做些事情。”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龚鼎孳和顾横波先后经历了大明、大顺、大清三种年号。这不仅仅是年号的更迭,更是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龚鼎孳常为自己降清辩解说:“吾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这个“小妾”,指的就是顾横波。那时的顾横波,眼见着大势已去,她深知丈夫心中的痛苦与煎熬,但仍然坚定地站在他的身边,为他提供力量与支持。
在历史的洪流中,龚鼎孳,一个曾经的明朝官员,选择了降清,并迅速崭露头角,升至左都御史,位列九卿之中。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他的政治生涯看似顺风顺水,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他对世事变迁的敏锐洞察和超然态度。
面对着时代的风云变幻,龚鼎孳并不想逆流而上。他选择随波逐流,听从命运的安排。无论是哪个朝代坐拥天下,他都毫不犹豫地俯首称臣。正是这种明智的态度,使他在仕途上一路亨通,最终成为清朝的礼部尚书,先后侍奉三朝,成为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龚鼎孳的妻子顾横波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明白丈夫的选择是出于对大局的考虑。她并未因丈夫的降情而心生芥蒂,反而坚定地支持他。在她的智慧和包容下,这个小家庭始终安稳和睦,成为了这个动荡时代中的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这个家庭的安稳与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龚鼎孳和顾横波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让这个家庭在历史的波涛中屹立不倒,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动荡的时代中,龚鼎孳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坚韧的意志,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一路高升。终于,他官封一品,成为了权倾一方的重臣。他的正妻童氏,也随之将被被封为诰封一品夫人,享有无尽的荣耀。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龚鼎孳兴致勃勃地宣布了这个好消息,期待着家人们的欢庆与祝福。然而,童氏却面无表情地开口道:“夫君,你升为一品大臣,这是家族的光荣。但我有个请求。”
龚鼎孳有些惊讶,“夫人请讲。”童氏直视着龚鼎孳,“我不接受这个诰封。我已两受明封,以后本朝恩典,让顾太太可也”龚鼎孳愣住了,他没想到童氏会说出这样的话。龚鼎孳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叹了口气,“既然夫人如此坚持,那便依你吧。”
在龚鼎孳与顾横波的情感纠葛中,童氏的存在仿佛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从龚鼎孳与顾横波定情之后,童氏与龚鼎孳的关系似乎只剩下了一个空洞的夫妻之名。当龚鼎孳在北京为官时,童氏并未随侍在侧;而当龚鼎孳陷入困境,身陷囹圄时,童氏也未曾现身探视。
龚鼎孳虽然深爱着顾横波,但他却无法拒绝原配童氏随侍京城的请求,除非童氏自己选择放弃。而童氏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已两受明封,以后本朝恩典,让顾太太可也。”这句话的前两句听起来正气凛然,仿佛是一位胸怀宽广、气度非凡的女性,但最后一句“让顾太太可也”却让整个话语的意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酸气扑鼻,让人不禁想要掩鼻而去。
原来,童氏并非对朝廷的封赏感到羞耻,而是一直因为龚顾之事心存芥蒂,长期避而不见夫君,未能尽到一个妻子应有的责任。当她突然得知诰封的消息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她才出言讥讽,以退为进,料定龚鼎孳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让一个妓女去受封。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龚鼎孳竟然顺水推舟,答应了让顾横波受封。这时,童氏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策和失误,但悔之晚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在这一切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童氏曾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女子,对龚鼎孳关爱备至。然而,当她发现龚鼎孳与顾横波成婚后,心如刀割,痛苦不堪。从此以后,她选择了避而不见夫君,坚守着自己的尊严和骄傲。而当她得知自己未能尽到一个妻子应有的责任时,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或许是为了挽回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当她得知朝廷要对龚鼎孳的妻子进行诰封的消息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奔赴京城。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她的讥讽和以退为进并未能改变龚鼎孳的决定,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加尴尬和被动的境地。如今,她只能独自承受着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不知道前路该如何是好。
龚鼎孳他竟然真的将这句话铭记在心,并且付诸行动。他决定为顾横波请封,让她成为一品夫人,而废掉了原配童氏的正妻之位。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轰动了整个城市。顾横波,一个出身低微的妓女,如今却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一品夫人。她的美丽和机智使她在权贵中游刃有余,而龚鼎孳的宠爱更是让她在后宫中如鱼得水。然而,她并未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谦卑和感恩的心。
在顺治十二年的一个清晨,龚鼎孳的奏疏再次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不仅仅是因为奏疏的内容,更是因为涉及的人物——冯铨。这个人的无耻程度,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横亘在他的名字前面,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回避。
那天,顺治皇帝面带疑云地询问冯铨:“翰林官中,孰贤孰否?”这无疑是一个直指核心的问题,想要了解汉族官吏的真实才能和品行。冯铨心知肚明,汉族官吏的学问和才能,远胜于满人。然而,他竟然昧着良心回答道:“南人优于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或善。”这句话犹如一把尖刀,直插进那些才华横溢的汉族官吏的心脏。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龚鼎孳更是怒不可遏,他瞪着冯铨,眼中仿佛有火焰在燃烧。他大声斥责道:“此言何为者?曲学阿世如此,真乃恬不知耻!”顺治皇帝时脸色苍白,龚鼎孳知道,自己的这番言论已经触碰到了皇帝的底线。
于是,顺治皇帝下令将龚鼎孳降十一级,贬为散职。而他的新职位,竟然是在上林苑看守蔬菜的小官。这个昔日权倾一时的官员,如今却要与蔬菜为伍,这种巨大的落差,龚鼎孳没有丝毫的悔意。 在历史的舞台上,有许多人在低位时豪情万丈,一旦得势却变得畏首畏尾,唯恐失去手中的权势,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然而,龚鼎孳却是个例外。
以他的才情,若愿意如冯铨或钱谦益那般圆滑处世,仕途必然一帆风顺。但他对世人眼光不以为意,并非毫无操守。他心怀成为忠臣良将的决心,无论身处要职还是低官,不论汉族同僚如何冷嘲热讽,满族权贵如何横眉冷眼,他始终坚守初心,凭良心行事。
在龚鼎孳心中,地位权势并非首要,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使得他在历史的洪流中卓然而立,成为了值得尊敬的那一道独特的光。在这方面,顾横波一直是龚鼎孳的灵魂伴侣与坚定支持者。她以独特的视角和理解,为他提供了无尽的精神力量。正因如此,他特意在这一年为她写下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她的深深敬爱和感激。
神索风传台柏枝,
天街星傍火城移;
袖中笼得朝天笔,
画日归来便画眉。
诗中,龚鼎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与顾横波之间的情感纽带。他形容他们的感情如同天街之上的璀璨星辰,恒久不衰。而顾横波的陪伴,更像是那温暖的火城之光,为他驱散了人生路途上的阴霾。
接着,龚鼎孳巧妙地将他们的爱情与他的官场生涯相结合。他写道,只要有了顾横波的支持与鼓励,他便如拥有了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一切美好的未来。这不仅仅是对顾横波的赞美,更是对她在他人生中重要地位的肯定。
不久后,龚鼎孳再次受命前往广东。虽然这次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因为有顾横波的支持,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龚鼎孳,曾经的朝廷大员,如今却因贬官外放,成为了一个闲散的官员。然而,他的内心却并未因此而感到失落。顾横波,龚鼎孳的妻子,两人一同南归故里。龚鼎孳并没有因为仕途的挫折而感到沮丧,反而选择在桃叶渡大摆宴席,为顾横波庆祝寿辰。
这场宴会可谓盛况空前,不仅邀请了许多才子佳人,更有曾经与顾横波交好的数十名妓女公开出席。席间,龚氏门下的翰林们亲自上台表演戏曲,而顾横波和那些曾经同住南曲、以姐妹相称的李六娘、王十娘等人则坐在下方,欣赏着精彩的表演。
这一场面无疑惊世骇俗,让整个江南为之轰动。对于龚鼎孳这样曾经背叛了前朝的人,他已经成为了一些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他不但没有选择规避,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任性而为。他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对礼教的一种公然挑衅,也因此引来了更多的谩骂和讥讽。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