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铤而走险

风起明末 罗小明 2278 字 7天前

如果以这些地方为根据地,明军四面八方合围而来,如果固守不动,无疑是死路一条。

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有险可守,也是王霸之业。

但是三地土官众多,地形复杂,情况莫测,三省的军兵更是战力不俗,他们扼守在进入其地的要道之中,阻挡了一切的敌人。

排除了这么多的地域,剩下的能够作为基业的,只剩下了山西和陕西。

山西东有太行山脉作为屏障,西有黄河为阻碍,南有黄河、中条山可以依仗,北有长城可以防守,可以作为基业。

但是山西近年不断大旱,省中军兵众多,太原镇更是云集重兵。

太原作为明军在北方的军事重镇,数百年一直经营,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固若金汤,要想攻克难如登天。

而不攻下太原,那么整个山西就被明廷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留给高迎祥的选择实际上从一开始到现在,其实都只有一个——陕西。

而要攻取陕西省,就必须要先攻克西安城,攻下西安府。

陕西其他地方都因为大旱而寸草不生,万物凋零。

整个陕西省,唯有关中地区的土地可以种出大量的粮食。

小主,

占据西安城,占据关中,再取关中四关,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依靠着西安城和关中地区,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西安城作为陕西第一大城,城防森严。

不需要太过于担心外部的威胁,就可以开始招募工匠,打制兵器和盔甲。

兵器和盔甲,武备在战场上的影响其实极为巨大。

跟随着高迎祥一起进入汉中府的七十二营营首,将张献忠也算入内的话,一共有五人。

五人里面,张献忠的势力最强,麾下精骑足有三千,马军共有两万四千人。

步队一万五千人,饥兵五万四千人,老弱妇孺有两万余人。

张献忠麾下部队总人数有近十二万人,比起高迎祥来说人数还要更多。

其余的四营一共加起来,共计差不多四万人左右。

只不过他麾下部队的质量自然是和高迎祥没有办法相比。

在精骑的数量直接就少了五千人,马军人数虽然相差不多,但是双方的战斗力并非是一个量级。

饥兵的战斗力彼此之间差距不大,但是步队和马军之间的差距却是极大。

马军和步队其实双方只是一个拥有战马,一个没有战马,除此之外在战力上几乎没有区别。

大部分的马军在真正作战的时候他们都是下马和步兵一样结阵。

高迎祥麾下的步队和马军经历了长期的训练,他们的行伍整齐,军容齐整。

实际上他们的战力不比那些内地一些军镇的营兵要差,他们所欠缺的只是武器和盔甲。

但有甲和无甲的军队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还是败多胜少的最大原因。

在后世的某些影视剧之中,盔甲就像是纸糊的一样,随意就可以砍破。

但是在真正的战场之上,哪怕是最劣质的革甲都可以在关键时候救人一命,更不用提防护力更为出众的铁甲。

同样的素质之下,有甲的军队甚至能够完成对于无甲军队的碾压。

在辽东战场之上,野战之时后金兵最常用的战法,就是推着盾车抵至近前,或是骑乘着战马奔至近前,连发重箭撕破明军的军阵,然后下马出车,仰仗着身上多层重甲在结阵之后徒步发起冲锋。

明军之前对手一直都是少铁少甲的蒙古骑兵,数百年以来的经验,数百年以来的军备都是为了抵御蒙古人。

当他们的敌人更换成了后金兵之后,以前无往不利的轻弓快刀,甚至没有办法对敌人造成任何的伤害。

结果就是在辽东战场之上,明军一败再败,最后甚至失去了野战的勇气。

汉时的一汉当五胡,不仅仅是因为汉军训练有素,身体素质更为强悍。

最大的原因其实是汉军和匈奴军队,在军备之上存在巨大的差距。

强弩、坚甲、利刃、快马,领先于整个世界的战法,这才是汉军横扫漠北的依仗。

高迎祥很清楚甲胄的作用,但是现实是他没有时间去招募工匠,去打制甲胄。

官兵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他根本没有办法停下脚步,只要停下脚步就会被追击的官兵咬住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