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最近读了一篇论文,它的主要结论是:
正念冥想,比起什么都不做,能够改善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但这种效果比起其他常见的方法(比如锻炼)并没有显着的优势,并且相比之下它的效果更不稳定,更加因人而异。
这个结论并不复杂,但它缺少一个什么东西呢?明确的态度。因此,大脑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个位置,它对大脑来说是模糊的,需要大脑耗费更多的资源去记住。
所以,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就特别容易把这个信息在脑子里转化成「正念是有效的」或「正念是无效的」来记忆和储存。
小主,
但这两个态度全面吗?其实都是不全面的。它们分别都只是这个结论的一部分而已。
这就是过度简化。
「知道的幻觉」也是一种过度简化。当我们接收到一个新事物、新知识时,大脑正在忙着「理解」它,这时,大脑就会进入一个高耗能的状态。
这个状态对大脑来说是不舒服的。为了从高耗能返回到低耗能状态,大脑就会倾向于给它下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从而告诉自己:我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了,不需要再浪费资源去想了。
进一步来讲:我们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会成为我们「心智世界」的一部分。大脑正是凭借着心智世界,来理解外部的真实世界。
那么,当我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当它跟心智世界产生冲突时,大脑就会怎么样呢?
从一个「已知」的稳定状态,进入到一个「未知」的不稳定状态。
稳定和节能,是大脑的基本需求。因此,大脑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就会倾向于把它用「心智世界中已有的信息」来进行解释。
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大脑陷入混乱,减少外部信息对我们心智世界的冲击。
因此,「知道的幻觉」和过度简化,本质上,是大脑为了节能和保护自己,而产生的一种防卫机制。
当然,反过来,「关注新鲜刺激」也是大脑的另一种特性。
因为,新鲜的刺激往往意味着超出预期的收获,因而,它会调动起大脑的定向功能,让我们进入「好奇心驱动」的状态。
也就是说:节能和定向,它们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动力,都是由大脑的基本需求所决定的。而何者占优,就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和处理习惯。
那么,如何决定何者占优呢?主要由两个变量决定。一个是新鲜刺激的强度和新异程度,另一个就是日常习惯使用的思维方式。
关于后者,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认知风格理论,把人认知和加工事物的方式,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有一个经典的维度,叫做「钝化和锐化」(Leveling and Sharpening)。
什么意思呢?当你面对一个新信息时,钝化,意味着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