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关乎抉择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实也是公然表明态度立场的行为罢了。

没有谁是可以无条件信任的,刘和也不例外,甚至甄宓和蔡昭姬等人,袁熙也不会百分百信任,甚至是他自己。

袁熙不是不相信甄宓等人的心意,而是不相信她们对于恶意的承受能力,比如被人抓住胁迫。

就像袁熙不怀疑目前刘和对自己应该是忠诚的,但刘虞留下的政治资产太过庞大,以至于刘虞的部下在幽州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要是他们联起手来支持刘和,甚至采用强硬手段胁迫其上位,幽州局势必然大乱。

袁熙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情况为前提,考量将来的局面,提前做出决策。

他有一个提前的心理预期,如果在做决策前,能够考虑到将要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而这种情况在他的容忍限度内,那做出的这个决策,十有八九不会让他自己后悔。

不然的话,如果不能承受失败带来的后果,他便不会选择这个决策。

袁熙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不能控制世上所有的事情,所以他会强迫自己面对那些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

万一自己最信任的部下反叛怎么办?

万一自己的妻子儿女被敌人抓了怎么办?

万一自己被敌人偷袭,只能孤身逃跑怎么办?

万一自己要违背良心,才能获得胜利怎么办?

这不是他和自己过不去,是因为在这个赌上一切,最后只有一个赢家的时代,再荒诞的事情,都有可能变成现实。

这种类似于后世老婆孩子掉在水里救谁的无聊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自寻烦恼,因为他们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这种两难的抉择。

但对于上位者来说,却必须要强迫自己面对,因为他们时刻要做出选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万民生死。

就像后世刘备长坂坡之败,便是执意要带走数十万百姓,从而被曹军追上,刘备几乎全军覆没,妻子儿女也被俘虏。

就像后世兖州之乱吕布和曹操相攻,双方皆是粮绝,曹操用程昱的肉干撑了过来,吕布却无法做出相应举动,最后粮绝无奈败退。

就像后世关羽败走麦城后,刘备明知道和吴国翻脸对于曹魏有利,但还是选择了为关羽报仇。

虽然说成王败寇,但每个人的底线不同,选择也不同,其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因为哪一方更加道德,就必然会赢得胜利。

乱世之中,有些人严守底线,有些人底线很低,有些人没有底线,一切皆有可能发生。

让袁熙叹息的是,后世偏偏是最没有底线的那个,成了最后的赢家。

要是只有这一条路能够成为赢家,自己会选择走下去吗?

袁熙把自己的答案深藏于心底,他不希望哪一天对面困难抉择时,用到自己选择的答案。

两难问题的关键,不是让人做出哪种选择,毕竟哪种选择都会让人留下遗憾,而是让人站在歧路上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自己能够接受的选择。

正是因为如此,袁熙才殚精极虑地思考种种可能,以防自己面对无法接受的残酷局面发生。

他对身旁的田豫说道:“你说鲜于辅就在城里,还发信约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