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四)

再来说说脉象吧。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切脉可是个大学问。如果少阳不迁正,脉象上会有什么表现呢?嘿,你可能会发现脉象变得有点“懒”了,就像那少阳老弟一样,懒洋洋的,缺乏活力。具体来说,就是脉象可能偏沉、偏缓,甚至有点涩滞的感觉。

这时候啊,你就得注意了,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该给少阳老弟加加油了!不过,切脉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得靠多年的经验和积累。所以啊,咱们还是乖乖把这事儿交给专业的中医大夫去做吧!

小主,

黄帝问岐伯:“嘿,岐伯,你说这少阳之气要是调皮捣蛋,不按照规矩来,阳明之气就跟着捣乱,不上岗工作,这可咋整啊?”

岐伯一听,微微一笑,说:“这事儿啊,简单!咱们得给这阳气来个‘思想教育’,让它乖乖听话。”

岐伯接着说:“少阳这家伙要是复布(就是乱跑)了,阳明大哥就愣在原地,不迁正(就是不按节气该到的位置去),这样一来,气血就不通上(就是气血循环不畅),人就要遭殃了。这时候,咱们得动手,哦不对,是动针!得找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穴位,给它来点刺激,让它知道谁是老大!”

咱们现代人一听,手太阴肺经?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肺经嘛!岐伯说的那个穴位,按照现代穴位名称,就是“太渊穴”。太渊穴啊,那可是肺经上的大腕儿,位于手腕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轻轻一按,就能感受到生命的脉动。

想象一下,岐伯那时候没有现代针灸针,可能用的是石针、竹针啥的,但效果一样杠杠的。他要是给病人扎太渊穴,那手法,绝对是行云流水,一针下去,病人可能就“哎哟”一声,然后觉得一股暖流从手腕直冲云霄,整个人都精神了!

不过,咱们现代人可不能直接上手就扎,得讲究个方式方法。首先,你得找个靠谱的中医大夫,或者自己学学针灸的基础知识,毕竟安全第一嘛!然后,找个安静舒适的地方,放松身心,让大夫或者自己(如果你够自信)用消毒过的针灸针,轻轻刺入太渊穴,不用太深,大约0.3-0.5寸(也就是几毫米到一厘米)就够了。这时候,你可能会感到轻微的酸胀感,或者像电流通过一样,那就是气血在流动啦!

当然啦,除了针灸,岐伯可能还会开方子。不过,岐伯那时候的药材,咱们现代人可能见都没见过,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认识。但别担心,中医的智慧在于辨证施治,咱们可以根据现代人的体质和病情,适当调整药方。

比如说,如果是因为少阳之气不调导致的肺气不足,咱们可以用点黄芪、党参补补肺气,再用点陈皮、半夏理理气,让气血运行得更顺畅。这方子咋配呢?嗯,黄芪来个30克,党参20克,陈皮10克,半夏9克,加点水煎服,一天喝个两三次,效果杠杠的!

岐伯说:“哎,陛下知道不?要是人体的阳明经(那可是负责消化、吸收,还有一身阳气的大管家)突然开始调皮捣蛋,不按照规矩来,到处乱跑,而太阳经呢,又像个固执的老头,死活不肯挪窝,不肯正常交接班,这可咋整?”

黄帝竖起耳朵,准备听歧伯的高见。岐伯见状,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这阳明经不按套路出牌,太阳经又死心眼儿,俩人在那儿‘杠’上了,结果呢?气儿就堵在那儿了,跟高速公路大堵车似的,你说难受不难受?”

黄帝连连点头,心里想着:岐伯这比喻,真是太接地气了!

岐伯接着说:“这时候啊,咱们得出手干预,不能让它们这么任性下去。怎么办呢?得找个‘调解员’,谁呢?就是足少阴肾经上的‘太溪穴’!这太溪穴啊,就像是肾脏的小秘书,专门负责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给它来上一针,嘿,保证那堵得严严实实的气儿,‘嗖’的一下就通了!”

黄帝一听,眼睛都亮了,原来太溪穴还有这功能,真是涨知识了!不过,他心里也犯嘀咕:岐伯,这穴位按摩或者针灸还行,但要是说成药方,那可得仔细讲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