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章 真的出事了

……

和阎广坤分别很久了。

自从上次将对方救出来,对方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之前在西安,张庸也没看到他。

应该是新来的。

“你们先聊。我出去一下。”

张庸走出107师。

默默追上阎广坤。

发现对方走的并不快。还专门朝偏僻的地方走。

静悄悄的从拐角后面出现。

阎广坤看到是他,点点头。似乎早知道他要来。

“你来找我?”

“跟我来吧!”

“好。”

张庸跟在阎广坤的后面。

对方没有武器。他自己则是一堆武器。当然不怕的。

何况,红党不搞暗杀那一套。倒也不需要过分紧张。

至少,阎广坤没有对他动手的理由。

反杀救命恩人,罕见。

【好感度95】

说明还是非常友好的。

顺着小巷子一路前进。地图边缘出现几个黄点。

都没有武器。说明安全。

来到那些黄点的附近。发现是一个小院子。

外面是土坯墙。墙头上挂着一串串通红的辣椒。红彤彤的,十分诱惑。

可惜,张庸自己不能吃辣。只能是看着。否则,肯定得顺走一大把的。

进去。

里面有人热情迎接上来。

是一个中年人。穿着便装。但是感觉应该穿军装的。

其他黄点并没有出现。判断是在警戒。隔断了视线。

就是其他黄点看不到张庸。

对方很小心。

担心给他张庸惹来麻烦。

哪怕是对自己的同志,也是高度保密的。

毕竟,老蒋也不好忽悠。

坦白说,老蒋也是有真本事的。否则,也做不到今日的位置。

之所以失败,是遇到了比他更强的。时局使然。

看看其他人,比他拉胯的遍地都是。

“詹主任,少龙来了。”阎广坤热情的给对方介绍。

又对张庸说道:“这位是詹兆刚同志。在西北抗日联军总部工作。是我方代表之一。”

“你好。”张庸伸手。和对方握手。

确信对方出身行伍。

手掌的老茧很厚的。

“冒昧称呼你少龙吧。你叫我老詹即可。”

“好。老詹。”

“我们进去说。”

“请。”

张庸点点头。

阎广坤在外面负责戒备。

詹兆刚和张庸进入一个小房子。一桌。四凳。

长长的板凳。颇具地方特色。

“请坐。”

“好。”

“广坤说肯定能请到你来。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来了。”

“有事?”

“抗日联军总部经过广泛的动员,现在已经召集了大约六千名新兵……”

“给我?”

“是的。”

“你们自己不要吗?”

“或许,伱更加需要。难道不是吗?”

“确实。”

张庸点点头。

相信那边已经知道一些计划。

总统府里面有那么多黄点。该知道,不该知道的,应该都知道了。

“我们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未来的战争,可能会非常艰苦的。战局可能会令人绝望。”

“绝望?”

“是的。”

张庸没有说的太细。

此时此刻,抗日浪潮高涨,人心可用。

然而,所有的华夏人,包括红色,都没有想到,抗战会那么难打的。

谁也想不到,日寇那么难消灭。

在没亲自交手之前,对日寇的战斗力,并没有清晰的概念。

直到双方大打出手,才突然发现,这个日寇,是非常难啃的。五个打一个,都非常艰难。自身损失非常大。

南方的淞沪,北方的平型关,伤亡都是非常惨重。

然后就是日寇一路平推。

一年多时间,就占领华夏几乎所有最富饶的国土。

局势确实极度绝望。

到处都是丧师失地。

这一切,在开战之前,都是没有人预料到的。

想到开局可能会很艰难。

但是没想到会这么糟糕。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张庸愉快接受。

他确实需要兵员。需要充实架构。

三个师,不能是空架子。必须满编。最好是超编。越多越好。

淞沪战场就是个无底洞。一旦陷进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所以,准备工作,是越充分越好。

“希望你们旗开得胜。”

“承你贵言。”

“具体的去向……”

“我要带三个师去南边。107师、108师、112师。还有67军军部。军长吴珂仁。”

“那好。明天新兵就会陆陆续续安排到各个师。”

“谢谢。”

“言重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明天。你们派人到东城外,十里亭,我也有一些东西给你们。”

“那我就安排广坤去吧。他现在化名秦岭。”

“好的。那我就告辞了。”

“请。”

“请。”

詹兆刚将张庸送出来。

阎广坤带着张庸离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握手。

告辞。

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庸回到108师师部。吴珂仁已经离开。

师部已经在制定出发计划。

按照军政部的安排,67军必须轻装。步行。穿越商洛山,到十堰,到襄阳。

然后从襄阳坐船到汉口。再从汉口坐船到金陵。再从金陵到苏州。

为什么不走洛阳?

因为汤恩伯的部队在那边。不合适遭遇。

此外,还有其他的东北军部队要走洛阳。

然而,步行穿越商洛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的道路,是非常糟糕的。几乎没硬底路。都是泥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

如果是夏天,道路被山洪冲毁的话,就更加麻烦了。

估计步行到襄阳,需要一个月!

然后船运,最终到达苏州,可能又需要半个月。

非常浪费时间。

光是在路上,就得一个多月。

如果是前线需要紧急增援的话,黄花菜早就凉了。

事实上,淞沪会战就是这样的。

前线准备的兵力不足。发现需要增援,于是临急临忙调兵。

结果,援兵都是从遥远的后方调来。包括川军、桂军、滇军等等。光是在路上,就需要耗费一个多月。

而日寇的增援部队,拥有相对快捷的船运,十天就能到。

就是这个时间差,让国军始终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战斗变成消耗战。添油战术。

日寇从金山卫登陆,国军根本没有多余兵力调动防御。

纸面上说是出动了七十万,其实,在前线的,最多就是二三十万。和日寇前线兵力几乎是一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