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夫的喊声,吸引了站在船头的李恪看去。
这时,身后传来声音。
“雍州别驾,上官仪,见过蜀王殿下。”
李恪转身看去,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正对自己拱手行礼。
“你是?”
“陛下有旨,蜀王出行,沿途衙门必须保护安全。”
“你这么年轻,就是雍州别驾了?”
上官仪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长安所在的州,叫做雍州,而上一任雍州牧,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后,就没任命别人当这个雍州牧。
“牧”,就是一州的主政长官。
“刺史”,也是一州的主政长官。
这两个官职都是起源汉朝,最初“州牧”才是地方上的长官。
但是因为“州牧”的权力太大,是地方的土皇帝,后来就新建立一个官职“刺史”,来监督这个地方上的土皇帝。
因为“刺史”只接受御史大夫的管理,所以不怕“州牧”,而且“刺史”还能检举“州牧”。
久而久之,“刺史”就取代了“州牧”,尤其在汉末黄巾起义,地方上能自己招兵后,“刺史”更是被视为一州老大。
但到了隋朝,隋文帝因为是篡位,所以怕地方上的人不服自己。
就又把“州牧”扶持成了一方长官,打压“刺史”的权力。
可是到了李渊建国,李渊为了接收隋朝政治遗产,收了很多隋朝时期的旧官。
李渊也怕这些人不服自己,又扶持“刺史”成为了一州长官,并且还取消了地方上的“州牧”官职。
真正让刺史成为了一州主官。
这么来回调换,其实就是权力的博弈。
在李渊之前,州牧和刺史是一起并存的。
扶持一个,打压一个,就能让地方上的权力陷入内耗,不会威胁到长安的中央权力。
而且这当中的两方,都会为了权力,努力向中央的朝廷的示好。
可是李渊保留了三个地方的“州牧”长官,取消了这三个地方的刺史。
长安的雍州牧,洛阳的河南牧,太原的太原牧。
太原是李渊的起兵之地,肯定一直在自己手里。
而李渊又一直住在长安,那长安肯定也在自己手里。
洛阳更不用说了,那里在隋朝就是陪都。
保留着三个“州牧”,是为了表示这三个地方,是被中央直辖,任何人都不能插手。
那这么重要的地方,能在这里当官的,忠心、本事、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