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出眉目后,唐植桐等到下午才去办公室找吴组汇报方案。
劳动强度大,就有人磨洋工,大家都是阶级兄弟,也没有很好地处理措施。
“你说。”唐植桐一开口,吴组兴致大增,契合大方针,若真管用,这可是工作中的大亮点。
“行,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尽快给我个计划。”吴组略微有点失望,倒是没强求唐植桐立马答复。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唐植桐出了办公室,找黄干事要了几张信纸,就开始了写写画画。
“这个多是增加劳动人手;快是提高效率缩短工期,从目前预计的120天,尽量压缩到70天;好就是保质保量,按照设计施工,不偷工减料;省主要体现在提前完工省下的口粮、工资。”唐植桐说明思路,开始给吴组算账,“工地上劳动强度高,民工饭量都高,咱就按每人每顿一斤玉米面的量来算。”
“那如何提高效率呢?”
“有利于安全生产,有益民工的健康是好事。三班倒能增加人手,但需要的口粮也会增多,况且三班倒也不会影响磨洋工吧?这些该如何解决?”吴组对唐植桐的想法不置可否,反问道。
针对以上情况,唐植桐思前想后,只有从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入手,不仅花费少,说不定过阵子公社化的时候还会被当做典型。
虽说大致方案已成型,但唐植桐不会当场把自己所想说出,否则会显得自己才思过人,或有备而来。这都不是唐植桐想要的,低调、不起眼更保险。
“有空,来,坐。”吴组很热情,又给唐植桐倒杯水递过来。
“至少节前,不能再晚了。”吴组斩钉截铁的回道。
“吴组好。您方便吗?”办公室门开着,唐植桐依旧是先敲门,这是最基本的礼貌,“我整理出点思路,给您汇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