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一、名家稿本

“好的。”

这些天,陶文霞隔三差五就会来校长办公室,搬走一些看完的学位论文。所以并不算什么新鲜事。石新科出门就给陶文霞打电话。

徐生洲觉得“名家手稿60种”应该没多少,等石新科走好,便从系统里提取出来,没想到居然满满当当摆了一地,关键各种手稿还新旧、多少不一,有的足足几十本,有的就是几十页皱巴巴的稿纸。但无一例外,都是繁体、竖排、毛笔书写的,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等石新科再进来的时候,我可怎么解释啊?

徐生洲赶紧选几十种比较便于挪动的手稿,搬进办公室里间的休息室。等陶文霞、石新科敲门,才吭哧吭哧抱着一摞书出来。

石新科赶紧上来接过那摞书。

陶文霞则好奇地打量地上那一摊东西:“校长,这是?”

徐生洲道:“这是前不久别人捐赠的名人手稿,最近比较忙,差点忘记。今天正好想起来,请你看看这些东西价值如何。”

“名人手稿?”

陶文霞有些吃不准。像古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存世的往往不止一套,造假比较困难,前人也研究的比较透,各种特征很容易辨识,上手就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但手稿不一样。

每部手稿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价格相差很大。像周大先生随便一份几十个字的手札,就能值几百万;而像民国时期名气一般的大学教授,就算一本大部头着作的手稿,可能也就几万块钱。那些没有太多书法作品传世,又或者名头很大的学者作家,都是造假重灾区。所以手稿这东西水特别深。

陶文霞蹲下来,先是拿起了那几十页皱巴巴的稿纸,才看个开头就差点跳起来:“《百合心》?钱锺书先生没写完的那部长篇小说?”

徐生洲瞪大眼睛:“嗯?钱先生还写过这种小说?真是黑历史啊!”

“什么小说?”陶文霞很快反应过来,笑着说道:“钱先生这部小说取名‘百合心’,是源自法语‘Le coeur d'artichaut’,意思是说人心就像一只百合,层层剥落后,最终就是虚无。当然,书中的主角确实是个女性,传说原型就是他的女儿阿瑗。”

石新科好奇地问道:“为什么后来他不写了呢?我看过钱先生的《围城》,写得特别好玩。”

陶文霞道:“钱先生写完《围城》之后,就对它不很满意,便开始写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即《百合心》。大约写了两三万字,全家从沪上迁居京城,在搬家过程中,手忙脚乱就把草稿给弄丢了,后来也就没有再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生洲道:“好家伙!这烂尾烂的,比何公公都夸张。”

陶文霞接着说道:“尽管只写了两三万字,但钱先生一直认为,如果《百合心》写得成,它会比《围城》好一点。所以学界一直很好奇,《百合花》到底写的是什么。”

石新科更好奇:“莫非陶主任你手里的,就是钱先生写的小说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