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二、《石头记》

“今天是双喜临门!”

“咱们学校未来可期!”

徐生洲接着说道:“为了庆祝学校升本成功,加上古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成立也快成立一周年了吧?正好我们收到这笔捐赠,我觉得你们可以乘机搞个鉴定会或者研讨会什么的,扩大一下学校的影响力。”

黄柯眼前一亮:“对啊!去年搞的那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鉴定会,还有古代美术文献鉴定会,一下子就打响了我们学校和古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在学术界的名头。今年要是再趁热打铁,搞个古代名家稿本鉴定会,真就奠定了我们在国内文史学界的瞩目地位!”

徐生洲刚想润去吃饭,陶文霞却马上表示了反对:“我有不同意见。”

“陶馆长请讲。”

陶文霞整理了一下思路:“我不同意一次性把这么大批量的珍贵手稿全部公布出去!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去年我们搞了两场鉴定会,确实打响了我们学校的名头。但很多的学者还是觉得,我们只是机缘凑巧,走了狗屎运,得到了2批珍贵的古文献材料,仅此而已。换句话说,他们认为我们只是拥有了材料,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研究水平,只能当个普通的、低级的材料提供者。

“随着黄校长、严主任、金主任,还有沈老师、方老师等着名学者加入,我们的研究水平得到逐步提升,甚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半年,就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历史研究》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我们学校学报因为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也成为各大学、研究所必订的期刊。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整理和提供材料,更要研究和吃透材料,才能真正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徐生洲微微点头:“说的很有道理。还有呢?”

陶文霞又道:“我想说的第二点是,我们要学会勤俭持家,细水长流。去年的《永乐大典》正本、《女史箴图》等稀世珍宝,已经把学界震惊得七荤八素,到现在还在消化和吸收它们的冲击,比如关于现行美术史修改的讨论、关于《永乐大典》正本内容的讨论,至今沸沸扬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敲重锣、擂重鼓,应该给学界一个缓冲世间。要知道糖多不甜、胶多不粘。

“所以我的想法是,公布这些名家手稿要有张有弛,比如去年已经有重磅的材料公布,今年可以适当公布一两件轻量级的。像半年的时候,结合钱钟书先生的《百合心》手稿,举办一个‘钱钟书与现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到年终的时候,再结合吴敬梓的《文木山房诗文集》,搞一个‘吴敬梓与清人别集整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了明年,如果有必要,咱们再放出这套一百二十回古抄本《石头记》。如此一来,学界的焦点就会一直盯着我们学校,而且年年都有期待,不会有厌烦的感觉。”

徐生洲大喜:“这批捐赠,足足有名人手稿60种。如果按照陶馆长的安排,足够搞个二三十年的!”

陶文霞继续说道:“我们要把名人手稿的整理和研究,作为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平台。比如我们有钱先生的《百合心》手稿,说不定还有其他现代着名作家的手稿,我们就可以招聘非常优秀的现代文学方向青年学者过来;我们有一百二十回古抄本《石头记》,就可以招聘非常优秀的古代小说方向青年学者过来。让学者和手稿之间相互成就,没准儿我们学校也能培养出自己的长江学者!”

徐生洲连连抚掌:“陶馆长说的好!那大家要做好保密工作,别又让别人拿‘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来攻讦我们,说我们敝帚自珍。”

陶文霞道:“校长放心!我等下就叫人拿转运箱来,把这些珍贵手稿编目存入特藏库。除了我们几个,别人根本没机会知道。每次决定招什么人、开什么会之前,再放出一点鱼饵,保证学校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