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朱棣想要迁都

许多人恨不得朱高炽现在即刻动身去京城,早日坐实王爷被封太子之事。

他们已经急不可耐了。

众人离开了都司衙门。

“小王爷的疑心啊,我看是天下最重的。”

“和《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一样,疑心之深让人感叹。”

《三国演义》在北平大火。

火的还有许多的话本和白话。

白话出现于唐朝,黄金期则在于宋朝,全盛时期在明朝。

而到了清朝,因为禁锢思想,除了清初时,事物存在的惯性,清中期已经销声匿迹。

一直要到清末时期,清朝统治阶级势力的下滑,地方社会风气松动,才又兴起白话。

陈亨最近再看《三国演义》,因此感叹道。

“小王爷种种举措,颇有伤祖孙情分,我看啊,就算圣人本来没有旁的心思,也会因为小王爷的些措施而感到不满。”

……

“要是能迁都北平就好了。”

应天府。

皇城。

朱棣处理完奏疏,忍不住感叹。

在京城,太子一系留下的人太多了,这些人有多少表面恭顺,内心却又心思的人呢。

朱棣不得而知。

总之他在京城一直没有安全感。

相反。

在北平,哪怕是布政司衙门,朱棣都有信心控制在手中。

可是想起自己的父亲,朱棣知道自己迁都的想法是奢望,不可能落实。

至今想要建立内阁的想法,一直被父皇否定。

每天太过繁忙了。

朱棣面对永远处理不完的奏疏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朱允炆那小子,是如何解决这件事的。”朱棣突然纳闷起来。

“难道是少年郎精力旺盛?”

朱棣有些不服气起来。

不久。

纪纲进宫。

“方孝孺他们在浙江,搞了一个读书社,名义上是读书,实际上是积攒反对王爷的力量。”

“名单可都掌握了?”

朱棣问道。

“八九不离十。”纪纲肯定的说道。

“军队呢?”

朱棣更看重武力。

“除了李景隆的几万水师,还有就是滁州的广威将军,至于其他人不太确定。”

纪纲有些犹豫。

“讲。”

朱棣已经了解些纪纲的性格。

纪纲这才说道:“魏国公和那帮人走的有些近。”

听到提起自己的大舅子,朱棣有些不爽了起来。

不知道怎么回事,小舅子倒是和自己关系不错,对于自己很早就表明了态度,极力的支持。

反倒是徐辉祖,这小子颇有些看不懂。

难道他还反对自己这个亲姐夫不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