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上元节,新年才算正式结束。立春将至,农田里已经有农民穿着短裤在耕田,准备播种了。
清瑶和罗军一路骑着马往桃源县去,速度并不快,清瑶想借此出宫的机会多看一看民间的情况。
皇帝在深宫,对于天下的事只能通过官员的奏折和汇报来知晓,民间到底是怎么样的,百姓的生活好不好,还是要亲眼见一见才行。
庆临十岁登基时还是孩子,朝廷事务都由当宰相的舅舅欧慎之和太尉秦泰宁以及兵部尚书、镇国将军李锐三位辅政大臣管理。
清瑶虽是太后,却并不直接干涉朝政,只是偶尔发表一些意见。
小皇帝在亲政前主要是学习,上朝时认真听大臣的汇报,上呈的奏折虽然由宰相批示过,但他每一篇都认真仔细地看,觉得重要或者有疑问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再当面询问欧慎之。
他也经常将官员召进宫中,听他们对政事的看法,在三位辅政大臣正式下达命令之前,他会和他们探讨事情的可行性。
庆临表现出来的成熟,让大臣们颇为吃惊。
这自然是帝师刘子询的功劳。
从六岁开始到他亲政前,刘子询一直在他身边教导。庆临并不只是沉湎于书本,死板于经书,而是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学习到了治国的方略。
小小年纪,见识已然超群。只是在亲政之前,他并没有展示出他的想法,表现出来的只是好学。
十六岁亲政之后,他的手段可谓是雷厉风行,不仅行事干脆,而且杀伐果断,遇事绝不手软,这点倒与承琪颇为相似。
这只是百官们看到他的一面,小皇帝还有的另一面,他是不会让大家轻易看到的。
但清瑶很清楚自己的儿子。
从小在宫外流浪的他,从出生起就开始被人追杀,这样的经历让他的心智变得与同年龄的人不同,他缺少安全感,也从不相信人。
此次为了让母亲清瑶出宫,他都要算计一番,这样的心机让她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她一直会想,如果辅佐他的不是那三个人,而是承琪,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庆临找承琪,不是想念这个皇叔,而是要确认威胁是否消除。
承琪,是庆临的威胁。
庆临从太多的人口中听到承琪的故事,清瑶明白众人对承琪的喜爱会让多疑敏感的庆临感到不舒服,但承琪毕竟是保护他、帮助他的叔叔,他不可能明着表示,可是在他的心里,承琪一天不确定死亡,他一天就不安心。
所谓的密折只是一个借口,说不定还是庆临自己制造出来的,但清瑶仍是顺着他的意出了宫,在她心里,何尝不想得知承琪的行踪呢?
身边的马上坐着与承琪面貌相同的人,他真会是平王载铭生的小儿子吗?当年被他们故意称作“圣童”想送入紫星教的孩子,最后在夏府失踪,知情的人除了承琪,还有一个叫陈君琢的人。
得让暗棋们找一找这个陈君琢。清瑶想着,找到他,就可以确认萧毅的身份。
“你饿不饿?”萧毅指着前面的小镇,“晌午了,去前面镇子吃点东西吧。”
清瑶抬头一看,太阳正悬在头顶,不知不觉,两个人已经赶了半天的路。
镇子不大,只一家饭店,两人下了马,有小二出来将马牵到后院,他们进店选了一个角落的位置坐下。
小二拿着水壶和两只碗过来,一边倒茶一边道:“两位客官吃点什么?”
清瑶道:“只管整些干净的。”她望了一眼萧毅,又道:“多来些米饭。”
“得了。客官稍等,本店有上好的牛肉,还有鱼丸子,不知客官合不合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