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说商鞅‘造反’,但《战国策》里记载,商鞅死后不久,秦国丞相范雎就说,商君‘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试问,商鞅相当于秦国第一任丞相,范雎是第三任丞相,商鞅若是造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范雎就敢给商鞅这么高的评价吗?”
故此,我个人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
司马迁错了,商鞅没造反。
车裂商鞅,只是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赢驷在秦国朝野权力斗争的需要,以及和其他战国外交周旋的需要,是当时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商君为了自己毕生追求和秦国的自我牺牲。
【作者说明:本段内容源自网上对孙皓晖先生的采访和作品内容的自我总结,有改动。】
读到这里,所有人看过这段文字的观众都开始表明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和对昊云的看法。
“说得好!我华夏民族,自古便从不缺少于危难之际挺身之人,为救乱世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者。”
“孔明,范仲淹,文天祥,岳飞,于谦,哪一个不是一世英豪,千古流传。商君变法,秦制至此流传二千余年,世间自有公论。司马小儿,鼠目寸光,怎能解商君之志?”
【作者说明:上面两条取自真实的网络评论,个人觉得写的很好,就借用了一下原本的含义,具体内容已被改写。】
“我们的历史太过久远,上面布满了尘埃,想要让其重现世间,就必须要清除那些灰烬,正本溯源,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偏听偏信,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自己之学识志向,无私以奉公,此等人物,岂会出尔反尔,行自掘坟墓之事,做卑劣小人之举?”
“我们的历史课实在是太过简洁,太过潦草了,没有有效的和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进行结合。就像是我们历史诗词,一旦离开时试卷评分,它便是这世间最美的文字语言。在此我倡议有关部门重视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