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内阁,陛下,部长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地方的通过率高得离谱,最低都是惊人的九成八,有好几处都是十成,无数补贴从南京运往地方,双赢。

而南京,则不一样,通过率没有公开,但内阁门儿清,不到七成,剩余三成,一成是在试卷上痛骂内阁,两成则是直接罢考。

想都不用想,地方肯定也有很多这样的官,只不过被通过考验的友军主考官,都给压下来了,说不定还被亲切地叫去喝茶了。

而南京的这三成人,内阁却并不太好下手,只能搁置再议,并给陛下上了个折子,为什么,难道手眼通天的内阁还能吃瘪?

吃了,但也没吃,内阁的确有权处置他们,但内阁不能这么去做,因为这三成中的大部分,是东宫的人,很可能有太子授意。

太子朱标,是明帝国最为正统的接班人,如果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谁的太子之位最为安稳,朱标敢喊第二,没人争第一。

有个后世的段子说得好,如果朱标想谋反,朱元璋能开心地蹦起来,并且立即下旨,谁不跟着太子谋反的,拉出去砍了,然后亲自叫人把自己捆起来,送到朱标面前。

段子虽然略显夸张,但朱标的特殊性也可见一斑,和皇帝共用一套领导班子,只能说朱元璋对朱标是真的绝对信任与疼爱。

这三成官员,背靠太子,自然不那么怵内阁的淫威,你这破事干的不好,还不叫我们说了?这都能通过,内阁是干什么吃的。

内阁没辙,递折子吧,收到奏折的朱元璋,扫了几眼就把奏折扔一边去了,留中不发,这三成官员影响不了大局,无视即可。

而且这三成官员,朱元璋之后有大用,他们是大明拼图的最后一块组成部分,有了太子的庇护,他们才能在斗争中得以保存。

把这档子事先放一边,朱元璋正忙着操办另一些事,在清末考察许久后,老朱打算对教育制度出手了,新的开销大户要来了。

老朱想搞教育的决心,一点都不比当时想搞海军来的少,不因为别的,老朱在清末受刺激了,教育和工业化,必须提上日程。

难道是因为西欧和清末的差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点,但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谁?还记得燕双鹰吗,和老朱在清末见面过得,后续也见过几次。

老朱是明初,14世纪中叶,清末是太平天国,19世纪中叶,而燕双鹰是20世纪前中期,时代背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你可能不清楚,当老朱从燕双鹰嘴里知道抗日战争打成了什么样子,那时的荒谬感,不比内阁看到《论语·注释》少半分。

随着聊天深入,老朱知道了更多关于这片土地上的种种,久违地沉默了,割地赔款,军阀混战,外敌猖獗,国土沦丧……

从燕双鹰嘴里说出的,除了屈辱,还是屈辱,但朱元璋可以明显感受到,在屈辱的尽头,燕双鹰眼中有了光,充满希望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