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姚天禧

事情很快查明,苏州那边的一把手,作为地方高官在南京参加国考时,因理念不合,在试卷上批判了【新版注释】,试卷不合格,扣留南京接受思想教育。

而苏州二把手,在试卷上认同并支持新版注释,试卷合格,得以重返苏州。

因为一把手不在了,所以二把手暂代一把手的职责,例如安排朝廷组织的对地方低级官僚的国考,而巧合的是,这位二把手,信佛,并且十分倚重姚天禧。

可以说,在姚天禧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才能让信佛的二把手认同新版注释,不然这二把手也过不了南京的国考,姚天禧的理念可比新版注释更血腥更嗜杀。

相士袁珙对他的评价是:形如病虎,天性嗜杀。

信佛?依袁珙看姚天禧信的是杀佛吧。

而《明史》中对姚广孝的评价则是——颇毁先儒。

什么意思呢?字面意思,姚广孝这人啊,对程朱理学非常嗤之以鼻,甚至晚年还写书批判程朱理学,所以当姚广孝看到南京流传出来的《论语·注释》后……

欸,没错,王八看绿豆,对眼了。

于是,凭借自己对二把手的影响力,姚广孝亲自创作了苏州国考试卷的答案模板并下放,然后兜兜转转,被《论语·注释》的作者,也就是内阁大臣看到了。

缘,妙不可言。

二人相见后,相谈甚欢,内阁大臣对他非常满意,就给陛下上了推荐折子。

这就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了。

你说内阁大臣知不知道,这和尚,就是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难总设计师?毕竟在内阁大臣这个位置上坐过,对另一个世界关于明初的历史,多少听到点。

真相是,当内阁大臣知道自己下令找的人才是姓姚的一名和尚后,晕倒了。

醒来后,硬是在房间来回踱步了好几个时辰后才有了决断,见,然后推荐。

原因很简单,接触了不该接触的人,那就只能上报,没机会那就创造机会。

先前自己下命令说找人的那一刻,就已经和【和尚】扯上关系了,相关消息陛下绝对已经知晓了,就不能隐瞒了,必须把皮球踢给陛下,不然这锅甩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不是相谈甚欢后才推荐的,是还没谈前就决定推荐了,不推荐不行。

这不是能不能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你必须捏着鼻子去做的问题,哪怕他是个和尚,连官都不是,也因为历史问题,不可能当内宣部部长,但你必须推荐。

虽然陛下可能不会在意这些,但对【黑锅】极度敏感的内阁大臣非常在意。

就用这种合理的奏请,把姚和尚推给陛下,这样,哪怕自己挨骂,也不会犯原则性问题,靖难问题啊,真碰不得,怪自己,太激动了,没查清前就下令了。

当老朱接到奏请后,哪能不知道内阁大臣在想啥,于是直接否决了这个提议,让姚广孝去当内宣部部长?不可能,不过倒是能扔到清末当外交部部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