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乡为什么这两年发展的这么好,你看连老百姓都干活这么有劲头,确实是我们不能够比拟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岳父的单位来人,更是老家来人,中午肯定要好好接待,连续一个星期,每天中午都是好吃好喝,直到第一轮藕池300亩建设完成,刘庄乡的考察团全部掌握藕池建设技术之后,才打道回府,回去之后在全乡干部大会上专门汇报了学习成功,并把红花乡精神予以归纳,徐百福同志要求全乡干部党员要向他们学习!
红花乡精神是什么?孙宗远听到这个疑惑的问徐瑞?你老爹怎么给总结的啊?
孙宗远和老爸老妈商量一下,又征求爷爷的意见,决定让爷爷出山,担任安阳县福山优质农产品农场场长。
爷爷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发展的老党员,建国之后辅佐他发展的党员做支部书记,他就一直当大队长服务一村百姓,直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年龄大了主动退出领导岗位,别看平时乐呵呵的,孙宗远知道内心里爷爷还是不服老的。
爷爷奶奶愉快的搬进农场管理办公室,孙宗远暂时聘请了六个六十岁左右的老头,陪着爷爷一起管理整个农场。
这几个老头可不简单,都是爷爷从年轻时候一起入过党、支过前、搞过土改、炼过钢铁的老朋友,也当过二三十年的村干部,虽然没有文化但是管理农业这档子活还是非常有经验的。
何况爷爷还承诺每月有五十块钱工资,一人半亩地的自留田自己管理收入还自己。
爷爷也想有几个老伙计做伴,孙宗远给爷爷说了,建设农场不一定会挣钱,关键是地不能闲着,你想这些一辈子都与土地作斗争的老人,怎么会看到闲置的土地呢?
以前是没办法没能力改造,现在不是有了吗!
几个老头支起了柴灶,扯起了水管,养了七条牧羊犬,正儿八经的当起了地主,爷爷说:
“以前跟地主老财斗争了一辈子,到老了没想到反而成为这个地方上最大的地主!”
福山农场以每天150亩左右的速度在扩张着领土,孙宗远估计得有一个月的时间才可以把藕池建设完成。
然后找伙人把道路都修整修正,周围全都拉上铁丝网,在坤河边上建个取水口安个机井,通过管道把水引进农场中间八个占地面积每个约十亩地的水塘里,春天可以给各个藕池补水,夏天可以备用水源养鱼,到时候没有事,爷爷可以钓个鱼放松放松自己的生活。
孙宗远本来想铁丝网上安个监控,问了几个人都说没有这东西,才知道网络监控这东西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