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六月上旬的时候,关中地区的麦子都熟了,空气中都弥漫着麦子的香味。
其实说真的,那不是香味,确切的说应该是麦草特有的粉尘味道,颇有些呛人的那种。
整个关中都在割麦子,粉尘落在中部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甚至是落在小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里。
所有人嗅着秸秆特有的呛人味道,仿佛能够看到黄澄澄的麦粒,正在被辛勤的农民从打谷场往生产队的仓库里搬运。
六四年七月下旬,忙碌的龙口夺食已经结束,所有社员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麦收的时候,正是天气阴晴不定的档口,一旦发生疾风骤雨的天气,熟透的麦子直接就被祸祸完蛋了。
七队的坡地是当时生产队种下的,目的就是不让地闲着就行了,靠天吃饭的地根本就不能指望它出产多少粮食。
入库的时候,七十多亩地才打了不到五千斤粮食,亩产居然才七十斤都不到。
除去需要上交的公粮,村里的提溜,分到社员手里估计也就人均四五十斤。
而且这个是要跟工分挂钩的,全劳力一天十分工的话,这些老弱病残恐怕连六七分都不到,再扣除这部分的话,也许到手就成了三四十斤了。
不过这时候还不会分粮,需要等到秋收的时候才会统一分给社员。
米家河口,古小满他们居住的窑洞最近就热闹了,原因是七队成立后,韩有亮和一众知青突然想要搬到这里居住。
按照村里人的说法,这里是块不祥之地,但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却不在乎。
他们在和周长山观摩了这边的窑洞后,一致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不说,山谷里的各种果木和野味简直就跟自家的库房一样。
于是这些人在忙碌之余,不惜夜里加班加点,在几个月的辛苦之后,就给这里又多添了十孔新窑。
因为古氏父子是最先住在这不祥之地的人,知青们把这里戏说成了古家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