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古礼拜师。既知其重,更当砥砺

沈继舟心中大惊,或许儿子女儿不知道,但自己却听杨雅怡提起过,这可是宁献王朱权,用了十四年的时间,请四位明代大儒梳理出的音乐理论着作。杨雅怡不止一次提起过,想一睹真容,他却笑说,等有了钱,就买上一本,被杨雅怡大骂庸俗。

“樊老师,这太贵重了,小孩子初学琴,这让她怎么受得起,还请收回。”他忙说道。

樊莎莎温婉一笑,缓缓说道:“既知其重,更当砥砺前行。”

沈在忍不住鼓起掌来,叹道:“樊老师出口成章,文学底蕴深厚,不愧是国音的高材生!暖暖这个老师,当真没拜错!”

沈继舟眼眶湿润,他仿佛看到了和杨雅怡初识时的情景,心中大为感慨。

沈在郑重的代妹妹收起了曲谱。

完成了拜师礼后,樊莎莎便在书房中,给暖暖开始授课。

第一节课,只是讲解了古筝的基本结构,一般的古筝长一百六十三厘米,什么是面板、雁柱、前岳山、后岳山,以及调弦盒。

又很浅显的讲了魏晋时期的筝是十二根弦,唐朝的筝是十三根弦,今天的二十一弦古筝,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的一家乐器厂刚刚探索研究出来的。

暖暖听的入神,大叹道:“哇,好了不起!”

樊莎莎欣慰的一笑,点了点头,又详细讲解了弹琴的姿势,以及在弹琴过程中,手始终要像轻轻握住一只鸡蛋,不要松开的形状。

最后才教了基础的指法,今天讲了勾指法和托指法。最后布置了作业,每天练习十五分钟勾指法和托指法。

沈继舟一直微笑着看完暖暖的第一堂课,对这个樊老师打从心眼里满意。

中午,樊莎莎留在了沈家吃了午饭,下午叫上自己的父亲樊文钊,一起去了福寿养生山庄。

车门打开,三人从车上下来,见一位中年男人已经等在一棵大树旁,两鬓花白,看起来没少操心。

“沈先生,你好!”

樊文钊礼貌性的伸出一只手,眼神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