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野挥了挥手,“我手里的这个话筒就是如此,有了话筒,我就不用很大声音说话,不仅你们能听得清楚,我也可以省点力气,这就叫善假于物。”
有了古人的名言背书,又有现代的科技验证,一车的人,哪怕是没怎么读过书的牛富贵和隆三,也都听明白了宁野的意思。
“那生产力又是什么?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什么关系?”
苏轼是个实干派,他在杭州时做了很多民生工程,生产一事他并不陌生,但却不太理解生产力是个什么概念。
“这个问题很好,但也很大,今天我不过多展开。”
“简而言之,生产力,就是人们实践能力的最终结果。我就以大家熟知的种地来解释吧。”
讲到这里时,正好大巴车路过一片肥沃的农田。
此时正是夏收季节,众人透过玻璃窗向车外看去,只见一眼望不到头的水稻田里,居然没几个人,只有两辆会动的铁疙瘩,有人坐在里面,开着铁疙瘩在田间移动。
“你们中有没有人种过地?”
宁野问。
车里举手的人不多,也就牛富贵、隆三,还有,嗯,果然有咱们苏轼,不愧是历史上未来会有一块名为“东坡”的耕种之地的男人。
“牛富贵,隆三。”
宁野见他二人几乎透明,来了还没说过几句话,决定让他俩多说说,“你们说说,这么大一块地,若是你们来种植,要多少人?”
“唔……”
牛富贵不善言辞,他在隆三耳畔耳语了几句,便托隆三代为发言。
“回宁校长的话,方才路过的田地,我目测观之,大约有两百亩左右,以我和牛兄的家乡为例,一个成年男子大约也就能耕作三四十亩地而已,两百亩的话,最起码也需要五、六个壮年劳力,这还不算配合劳作的老人、妇女和稚子。”
“没错。确实如此。”
苏轼考察过地方,对此也是有经验的,他当即点头同意。
历史上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期间,就曾种地,他在《与章子厚》中说:“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不过,咱们这儿的苏轼还没经历乌台诗案,其命运线或许也早已因为穿越而改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北宋水利学家郏亶所着的《吴中水利书》中对种地规模一事也有明确记载:“国朝之法,一夫之田为四十亩,出米四石。”
因此,多番对比下,隆三的描述大致准确。
唐宋小农,以一般农户2个壮年劳力,再配合老人、妇女、儿童劳力,50亩上下的土地,基本就是一户小农最佳经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