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好大喜功,不顾天下危亡,忠臣撞柱,只愿百姓无恙

水浒之狄家将 太玄岳 2218 字 2个月前

由于在华北平原、河套平原等地,由于降雨量偏少,引入黄河水灌溉后,水分大部分被蒸发掉,另一部分补给地下水,这样就造成了水中所含的盐分长期在同一个区域积累。

地表土地盐碱化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方面由于气温偏高、降雨量较少,经过漫灌的土壤水分快速被蒸发掉,水中的盐分在原地不断积累;另一方面由于大水漫灌等粗放式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上升,随着地表水分的不断蒸发,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将盐分带到地表,最终形成了盐碱地。

工部尚书真的是卖了力了,要说让黄河改道的问题可能只是祸害一代人,但是引黄泡碱就会让黄河上下形成无数盐碱地,这可能上百年都解决不了,祸害几代人!

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但其水患又给一代代国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因此从大禹的“改堵为疏”,到汉武帝的“瓠子堵口”,再到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河道治理工程,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点。

然而敢在黄河问题上如此儿戏的对待的,除了他宋徽宗还真没谁了。

都水监太常虽然惧怕蔡京,但是他也得站出来说两句,因为奸臣的建议实在是都离了谱了。

黄河经常决口,难保运河畅通和一方百姓安居乐业,黄河因为黄沙的缘故,每年的河床都是上升的,形成岸上河,所以历朝历代拿出来很大精力和财力治理黄河。

而深挖下河的方法除了让两岸地势越来越高之外没有任何好处,就算是真的要动黄河,开始大刀阔斧的治理,他也更主张“束水冲沙”法。

束水攻沙法是明代潘季驯提出的,但是在宋朝已经有人提出来了这种治河方法的假设,但是未经实践,还不知道能否成功。

“束水攻沙”也称“束水冲沙”,就是收紧河道,增加水的流速加大水的冲力,从而冲击河床底部的泥沙,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但历史证明,清代康熙朝经靳辅、陈潢在明潘季驯治河基础上的发展与完善,黄河上形成了以缕堤束水攻沙,遥堤防洪,结合隔堤、滚水坝、减水坝的有控制的利用洪水刷槽淤滩的治河防洪体系。

靳辅、陈潢的治河主张也是经过康熙首肯的,虽然陈潢只知治河,不懂政治,康熙既要政绩,也要政治,陈潢最终也是抑郁而终,但是束水冲沙法是没有问题的。

“此法未曾实践,如何能保证万无一失,古时水利大家,无一人可出禹王之右,禹王之法治水,平息上古水患,有过先例,如何能够出错,圣上,切末听信他们如水中浮萍般的空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梁师成又拿起大禹来说事了。

“胡扯!”

都水监太常也急了,大禹治水,那都多少年之前了,那会儿的山川地理情况能和现在一样吗?那时候的人类发展情况和人口密集程度能和现在一样吗?

史书上记载的在大禹治水的时代,中原大地上还满是妖怪呢,能和现在一样吗?

直接拿着古人的方法套在现在的世道上,这不是不顾实际情况,瞎闹吗?

而宋徽宗该保守的时候不保守,该激进的时候不激进,点了点头道,“古法不可废,若冒险用这未曾实验的新法,想来徒劳无功,而我朝三次改道黄河未果,而如今到朕,已经是第八代帝王了,古语云,逢七则变,如今前面七代帝王不能为之功绩,到了朕身上必然可以成就千秋伟业。”

也不知道他是哪里来的自信。

“传旨,在黄河上游实行引黄泡碱之法,在下游征发天下百姓前往将黄河改道东流,且在新出海口深挖下流。”

宋徽宗不但要改道黄河,而且还把引黄泡碱和挖出海口这两个昏着绑给在一起实施了!

“三思啊皇上!”

李纲、宿元景、赵鼎与一群御史与工部官员、都水监太常全都是跪倒在地一片,请求宋徽宗收回成命。

历朝历代,黄河乱,天下就乱了,如今好不容易黄河自己都没折腾,宋徽宗却要强行折腾,这不是找死吗?

而老太师韩忠彦此时已经是面如死灰,突然暴喝了一声,“诸位先帝,老臣来了!”

说罢,韩忠彦照着旁边八宝金柱上猛地撞去,一声脆响,脑浆迸裂,已经是命归九幽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