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水码头洗衣洗菜

对于洗衣最美的描述,莫过于“西施浣纱”了。美貌的西施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了游水沉到河底,因此西施有“沉鱼”的代称,成为我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

草木灰成为最早的洗衣粉,人们在祭祀或烧烤活动时,偶然发现沾上一些物质的器物更容易清洗,进而寻找原因,发现了清洁衣物的奥秘。这种神奇的物质就是草木灰。

据记载,公元前600年,当时腓尼基人把山羊脂和草木灰混在一起造出了肥皂,腓尼基人发现了表面活性剂的优越性能,即能削弱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更好地渗入织物,分解污垢并让它漂浮到表面,直到最终被洗刷掉。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也发现了草木灰可以用作洗涤剂。《礼记·内则篇》说:“冠带垢,和灰清漱。”意思是系帽子的带子脏了,就和着草木灰洗。这是因为草木灰水和贝壳灰可以发生反应,产生强碱——氢氧化钾。

在这一时期,除了草木灰,人们还使用动物油、植物油、皂角,以及碱盐等混搭的方式清洗衣物。汉代时人们已经知道用天然石碱洗涤衣物了。金代时人们在石碱中加入淀粉、香料,制成锭状出售。明末时,北京有了专门出售人造香碱的铺子,其中“合香楼”“华汉冲”等一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在销售盒装桃形、葫芦形玫瑰香碱。

皂角也是一种重要的洗涤用品,皂角学名皂荚,十分坚韧,捣碎可以用来洗涤衣物。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杭州)街市上有一种橘子大小、用皂荚粉做成的圆团,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它的名字“肥皂团”。肥皂团放入水中,能发泡去污。后来,从西方传入的和它功效相似的洗涤剂,就也叫肥皂了。

回到洗衣服的主题,米云小时候最常见的场景就是这边有人在洗衣服洗鞋子,那边还有人刷洗菜刷马桶,同时还有人在淘米洗菜。没见过这个场面的城市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这样看起来感觉很脏,不干净,但其实不然,用村里老人的话说叫不干不净,吃了没毛病。这样说其实不是瞎掰,据老人说那时候农民就这样过一辈子,祖祖辈辈也很少得大病,现在通了自来水反而有了漂白粉,真的很难说清楚到底哪个干净了。

?水边和河边洗衣服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还与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情感紧密相连。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简单而纯朴的生活方式?。米云自五年级开始一周的寄宿生活,就开始了独自洗衣服的经历。

水码头洗衣、洗菜之所以受到广大农村人民的喜爱,既是因为其便利性和传统习惯,也是因为对自然资源的信任和对简单生活方式的追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一行为在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并深受欢迎?。

农村灰尘多,下地干活了,衣服都是一身泥土,洗衣机处理起来,没有在自然的水塘方便,有人会心疼洗衣机,冬天可以例外,春夏秋三季都可以在水塘洗衣洗菜,就是冬天有的也不例外,习惯了就是这样,我国人民历来就是能吃苦耐劳。

早年农村条件相对落后,几乎没有洗衣机。就是现在,一般村里也没有几台洗衣机。不是买不起,主要不想买,年轻人才喜欢用洗衣机,中老年人都不喜欢用,不舍得用,几十万的积蓄也不愿购买洗衣机。老人常说,经过一辈子的辛苦工作,靠手工赚钱做事不容易,何必浪费电和水呢?在河边洗衣服干净,使用方便。洗过的衣服通水很方便,所以农村人民很喜欢。

村民们习惯了一辈子节约用水。对他们来说,储蓄意味着储蓄。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喜欢在池塘里洗米饭、蔬菜和衣服。米云小时候,池塘的水质比较好。每个人都把菜带到池塘去洗,回家煮,小时候吃的水都来自河里和池塘,还有打的水井,都需要人力挑水回去吃。

在水边和河边洗菜洗衣服,这是自古以来都有的现象,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居民,绝大多数洗衣服都要在河边进行。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存在肯定是合理的,而且便民的, 谁不愿意不出家门就在家洗衣洗菜,多省事,还特意走几百米去水塘洗衣洗菜,都是有各种深层次的原因的,只不过城里没有这样的天然条件,城里没有到处可见的水塘,不然也会有城里的市民去水塘洗衣洗东西,毕竟城里空间有限,洗大件就不方便,必须找洗衣房才能完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80到90年代,每年夏天,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会跑到水里和河里洗澡。也有些住在河边的人,他们会把衣服拿过来洗,甚至有些懒的人,因为水井离家远,就直接在河边洗菜、淘米。这种现象在农村是很普遍的,但只要仔细想一下,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不但不卫生,也会污染水源,尤其是死水,封闭的水源,如果是流动的活水那还好点,流动的河水和水源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