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原城,一个看着也不普通的科研人员,正研究着一项可能改变整个战局的技术。

而这项技术的出现,或许将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变数。

这位研究员并非别人,正是吕华。

在现代同事的启发下,吕华在抗战时空搞起了旋翼机的研究与开发。

旋翼机,这种在现代看来已经有些过时的飞行器,在这个抗战时空却拥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它的飞行原理简单,制造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却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诚然,旋翼机在这个时代的战场上存在巨大的劣势。

比如其飞行速度相对较慢,防护能力弱,容易被敌方的防空火力击落。

然而,在吕华看来,这些劣势并不能掩盖旋翼机在侦察、通讯和快速机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的战争环境下,旋翼机的出现无疑将是一种颠覆性的战术创新。

旋翼机的原理很简单,再加上有现代成熟的资料作为参考。

很快,吕华根据现有的吉斯-5发动机,巧妙地设计出了一款理论上极具可行性的40式旋翼机,并为其定下了内部代号“歼一”。

设计环节完成后,紧接着的任务便是搜集适当的材料和零部件,以构建出这款旋翼机的原型。

吕华深知当前时代的物资紧缺。

因此,在选材时,他明智地选择了能够大规模获取且成本较低的材料,以确保未来能够顺利实现批量生产。

在材料的选择上,吕华主要采用了木材,这种材料虽然不如金属坚硬和耐久。

但经过他的精心设计和加工,木材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升。

他运用了创新的层压木材技术,将多层薄木片紧密粘合,制作出了既坚固又轻质的板材,这些优质板材被用于构建旋翼机的机身主体结构。

对于无法使用木材的关键部件,如承重结构和连接件,吕华则选用了从本地钢铁厂获取的钢材进行制作。

幸运的是,自从我军成功光复了大原城,该地区的工业基础便为我军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