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8月,5号土豆再次成熟丰收。青年湖公园2亩地的土豆,一共收获6212斤土豆,老规矩方平安等人完全没有动手,农科院工作人员亲自动手挖出来的,区ZF办公室程主任亲自到场指挥,亩产3106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农科院的赵研究员也专程回来了一趟,他们那边的实验结果也出来了,他们在方平安这些土豆的基础上所培育出来的,加上用了池塘水,以及跟普通土豆,不用池塘水,不同土质上种植对照结果已经出来了。
方平安这边,花园子里的土豆亩产3000斤,青年湖公园用东北黑土亩产3106斤,差别不大;
农科院新品种,在东北红星农场以及其他干旱地区,山林,盐碱地都试过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1、方平安的土豆品种没有太大的改良,但用池塘水育苗出来的土豆种苗,病害特别少;
2、农科院新品种用东北黑土加池塘水,基本可以保证3500斤的亩产量,不用池塘水则是1500斤的亩产量;
3、农科院新品种普通种植普通水则可以保证平均1000斤的亩产量。
总的算起来,新品种土豆算是培育成功了。
新村的池塘水,就相当于是营养液和化肥,大面积推广不可能,但用来育种减少病害,是可行的。
60年土豆亩产量300斤可不是开玩笑的,实际上我国49年粮食亩产仅为68.6公斤(农业部资料引用,应该没错),直到65年才稳定在100公斤以上,82年突破200公斤,98年突破300,18年达到374.7公斤。
60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量,才78.1公斤。
所以,这个年头培育出来稳定亩产1000斤(500公斤)的土豆新品种,那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说夸张点,这要是全部普及了,说是功德无量都不为过。
(资料引用——60年GWYZF工作报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三种不同的地区,分别达到四百斤、五百斤和八百斤。这是四十条纲要的中心。)
当然,方平安一个人是做不了这个事情的,大规模培育,得靠农科院去育种和改良。
而且也不是一两年的事情,这是个长久的工作。
最后这一批土豆,6000斤被农科院给拉走了——代价是给新村6000斤的大米和白面。1:1的比例,不可谓不高。
主要是方平安种植出来的算是1代种,他们农科院很方便把这些培育成2代种,所以这批土豆的价值,在他们眼里非常高。
“那个,还有个事情跟方村长您交代一下,新村和青年湖的耕地,已经被划为了国家级种子培育重点保护基地。”
“明年开始您交公粮的事情,就由我们农科院与粮站对接了。”
“啥?”
方平安懵了,这又是什么情况?
政策怎么说变就变了?
你们都给拉走了我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