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建厂

当天回了供销社,王保红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琢磨起了办厂的事情。

她深知,仅靠零散的手工制作难以形成规模,要想真正将民族手工艺品传承下去、为乡亲们拓宽增收路,办厂是必由之路。

况且几十年以后,黔省的这些少数民族手艺市面上根本就看不到,也不知是不是在这个年代丢失了。

既然她现在在这个位置,有这个能力,就绝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手艺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王保红铺开一张旧报纸,权当临时的图纸,在上面勾勾画画,试图勾勒出工厂的雏形。

首先是场地,村里那几间闲置的仓库收拾出来,勉强能当作工坊,空间虽有些局促,但初期应该够用,后续再想办法扩建。

接着是人员,村里的老手艺人们自然是核心骨干,他们经验丰富,手艺精湛,不过得召集一批年轻力壮、心灵手巧的年轻人当学徒,跟着老师傅们好好学,把技艺传承下去。

...

...

其实最困难的并不是上面的那些,而是同意建厂的批条。

在那个特殊年代,各项审批流程繁琐又严苛,建厂这类涉及物资、人力调配的大事,若无上级点头,寸步难行。

王保红为此四处奔走,一次次前往公社、县商业局,找领导陈述办厂的必要性。

可每次得到的回应大多是模棱两可,要么说要研究研究,要么称需向上汇报,层层审批。

她心里清楚,大家都有顾虑,一来担心政策风向突变,二来物资紧张,怕分散资源。

有一回,王保红在县商业局苦等数小时,终于见到主管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