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问,直指太子欲揽军权之嫌。文武百官噤若寒蝉,却也有两三位老臣暗暗点头,心里赞同九王爷言语。毕竟太子近来行事过于强势,很多人也生出忌惮。
太子脸色微沉,正要反驳,皇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低喝道:“够了,都住口。朕还没下旨,你们便吵成这样,成何体统!”
殿内顿时静寂,连呼吸都似乎屏住。皇帝冷冷扫过萧靖寒与太子,眼底闪过不明深意:“御林军与边军是否调动,还需综合考量。太子,待会把你的折子留在御案。九王爷,你若对此有不同思路,也可写成折子呈上。朕看过后再做决断。”
这话听似公允,却透着帝王威严:谁敢先乱动,便是抗旨。太子与九王爷都只能暂时收敛锋芒。
本以为事情到此打住,不料萧靖寒忽又轻咳一声,上前几步,略微躬身:“父皇,儿臣还有一事禀报。近日儿臣得闻边关军中,疑似有旧年未曾平反的案卷浮现,牵扯当初顾家旧部……儿臣担心此事若不先行调查,恐怕影响将士士气。”
“顾家”二字一出,朝堂霎时静得落针可闻。不少大臣神色微变,仿佛听到了一个禁忌——当年顾家被灭门时,血腥与冤案传闻在朝中一直讳莫如深,不得轻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站在高台的皇帝面色瞬时阴郁,他眯起眼,冷冷问:“你为何提起顾家?”
萧靖寒依旧恭敬:“儿臣只是发现边关军中似乎留有顾家昔日痕迹。那顾家何等荣光,却被指‘谋逆’,若当真与此案相关,难免让旧部动摇。故儿臣斗胆请求:由儿臣派心腹细查,避免有人借机蛊惑人心。”
这番话犹如深水投石,既向皇帝告知自己“手里或许有顾家旧线索”,又暗示:若皇帝与太子强行大动边军,反而可能激发顾家余波。皇帝若忌惮此事,就得暂且缓手。
皇帝紧盯萧靖寒,眼底寒光一闪,缓缓道:“九王爷倒是关心边关兵心。不过顾家早已是过去之事,你还打算折腾什么?”
萧靖寒垂眸不语,只维持颔首。他不敢明言,也不必明言,让皇帝自己去衡量是否隐藏当年实情。
太子站在一旁,察觉皇帝神情微变,心里虽恼萧靖寒的多事,却也隐约担忧:若真让九王爷利用顾家旧案翻出些动静,岂不打乱自己的布局? 他冷笑半分,试探性地看向皇帝:“父皇,顾家案早已定论。倘若让九王爷‘细查’,未免劳民伤财、扰乱军心。儿臣以为,不如交由大理寺或刑部统一审核,更加公正。”
皇帝闻言,不置可否地撇了一眼太子:这儿子倒是会见机行事。 他心底思量片刻,开口道:“此事以后再议。若真涉及旧案与军情,朕自会另行安排人手。今日之朝会到此,退朝!”
皇帝一句“退朝”,让大臣们纷纷松口气,赶紧山呼“吾皇万岁”后退下。萧靖寒与太子的目光在殿门口一瞬交错,彼此都没说话,却暗藏波澜。
散朝不久,内侍却传出皇帝口谕:令九王爷暂留宫中,随朕去御花园小亭稍作闲谈。
萧靖寒表面恭敬领命,心知这是一场“单独问话”。父皇不可能轻易放过他点明顾家旧案背后暗示的念头。
他踩着青石小径,远远见皇帝已在假山旁小亭独坐,侍卫与宫娥都退得老远,只余那抹冷峻背影。被一株苍松遮映,龙袍隐在斑驳日光下,宛如蓄势待发的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