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具备良好品德和多元包容价值观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尊重他人文化习俗、具有开放心态的学生,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更容易与外国友人建立友好关系,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树立全球意识与责任感
教育中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应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到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具有全球责任感的个体,会积极参与全球问题的解决,推动可持续发展。例如,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促使他们从自身做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这种全球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二、品德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方法
(一)课程教学渗透
各学科融合品德教育
品德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不应局限于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情感和人生哲理,如《论语》中所倡导的仁爱、诚信等思想;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正义品质等,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宁死不屈。通过各学科的协同教育,使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塑造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氛围。
开发专门的品德与价值观课程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品德与价值观课程,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例如,在课程中设置关于网络道德的专题,通过分析网络欺凌、虚假信息传播等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网络环境中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熏陶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注重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式,传递正能量。例如,在校园内设置文化长廊,展示优秀学生的事迹、名人名言等,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举办文化节、体育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学校的校训、校歌等文化符号也应蕴含积极的品德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熏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