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辩证论治

象数疗法与中医均源自《周易》,且与之一脉相承,该疗法坚持阴阳五行学说为纲领的辨证施治原则。以下是这样象数疗法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

一、辨证

1.辨证,即分析、辨别疾病的证候。证候是由一系列症状所组成的,单独一个症状难以反映疾病的性质,但症状组合在一起,就能共同反映疾病的性质。例如,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等症状共同反映了疾病的热证性质。

2.辨证的方法有多种,八纲辨证是最基本的方法。八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疾病的种类繁多,症状千变万化,但就人体的整体反映而言,均可归纳为这八类证候。

二、施治

施治是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在辨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补泻原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介于虚、实两者之间的证候,则用平补平泻。

中医象数疗法中,这一原则被概括为“母子补泻法”。所谓“母子补泻法”,即“母生我为补”,“我生子为泻”,当“我”介于虚、实之间时,可平补平泻,以振奋本脏腑组织的气机。例如,肺气虚一般可配方为720,方中7为艮土母,2为兑金子(我),此方为艮土母生兑金子,即母生我,以补我之气虚。

三、注意原则

在施以“母子补泻法”的过程中,需注意“标本缓急”、“标本兼顾”、“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

1.标本:症状为标,病因为本;病邪为标,正气为本。如脾肾虚引起的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等,一般不属于急症,应以“缓则治其本”,即以温补脾肾为本,象数配方一般为650·80。方中650益肾阳,8振脾气,以达温补脾肾之阳、扶正祛邪之目的。

2.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由于病人体质不同、诱发疾病的因素不同、疾病发展的阶段不同,因而表现的症状和证型不同,需采取相应的不同方法治疗。例如,同是耳鸣、耳聋,也有虚、实之别。虚证多见头晕、眼花、腰背酸痛、神倦、脉细等肾虚症状,故应补肾,象数配方一般为260。实证多见头胀、鼻塞、口苦、咽干、胁痛、苔腻、脉滑数等肝胆火盛症状,故可清泄肝经,一般可配方为4300。

3.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病,表现不同,但当发生疾病的本质相同时,可使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例如,脾气虚引起的久泄、脱肛、子宫脱垂等,虽然病症表现不同,但发病本质相同,均为脾虚引起,故均以健脾之法治之,象数配方一般可为380·20,以健脾益气。

综上所述,中医象数疗法需遵循“法于阴阳,合于数术”的原则,辨证施以“母子补泻法”。请注意,中医象数疗法需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请勿自行尝试或给他人实施,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