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我们在看病的时候,病人告诉我们,高热,当我们决定用退热药的时候,病人说了一句,但我想要盖厚厚的被子,就是这一句,病人就很可能是真寒假热。”
”这些被遗漏的信息,或许是解开谜团的关键线索,或许是决定生死的重要细节。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才能确保诊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深受教诲。叶青云继续说道:“那我再给你们举个例子吧。之前有位患者,自述头痛难忍,按常理来说,可能直接就考虑祛风止痛之类的药。”
“但我仔细一问,发现他每次头痛都是在午后加重,而且伴有心烦气躁、口干舌燥的症状。这时候光看表面不行了,我综合望闻切之后,判断这并非简单的外感风邪头痛,而是内里阴虚火旺导致的虚火上炎引起的头痛。”
“于是调整用药方向,着重滋阴降火。不久后这位患者就痊愈了。所以啊,大家千万不能仅凭一点表象就仓促下结论。”
好的,下面让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刚才提到的有关“有是证,用是药”的话题。其实呢,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和逻辑关系。
“当我们谈到以方测证的时候,可以这样去理解:根据具体的方剂所包含的药物组合以及其功效特点,来推测可能适用的病症范围。”
“比如说某个方剂中的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作用,那么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它可能适用于一些虚寒性的腹痛病症。”
“但这仅仅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并不能绝对地认定该方剂一定能治愈某种特定的腹痛症状。”
“然而,如果是以药对证的话,那就容易出现偏差了。比如,看到一个方子说是可以治疗腹痛,然后碰到一个恰好有腹痛症状的病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方子一定适合他,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