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身为老师的座主对门生也会投桃报李,极尽照顾之能事,比如优先提拔门生,积极扩大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乃至于门生犯错,也会尽力助其开脱罪责。
师生之礼之所以成为明代公认的亲密关系,因座主不惟是老师,他们更是科举新鲜人的仕途引路人。通常担任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都是内阁重臣,能够与这样的重臣攀上关系,是很多士人求之不得的。
座主与门生既是施恩与报恩的关系,同时又构成利益共同体。对于门生而言,朝中有人好做官,老师的提点和照顾对他们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人脉资源。对座主来说,爱护和提拔门生,也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所以门生们对座主除了感情上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身为利益共同体的自觉。
因此原因,作为三代首辅的衣钵传人,当然也基础了三位首辅的师生关系,与他们的弟子门生关系密切,打断骨头连着筋。这就算是师生关系的一种衍申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也有座主和门生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反目成仇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原历史上的张居正。
张老师在原历史中从万历初年成为内阁首辅,又得李太后和万历皇帝信任,执掌大明政权达十年之久,可谓明朝有史以来最有权力的首辅,但他估计也却没想到,在他身上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学生弹劾老师的丑闻。
第一个弹劾他的正是他的门生刘台,此人是隆庆五年的进士,张居正是那年的主考官,两人是实打实的师生关系。张居正对刘台有恩,本身是他的座主不说,在刘台中进士后只做了两年刑部主事的情况下,就提拔他做监察御史,巡按辽东。
这样的际遇,是很多人一生都难得的机会。刘台对张居正自然是感恩戴德,但在他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却出了一桩事,改变了一切:当时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在对蒙古的战斗中取得了一次大捷。
李成梁也是张居正信任的边臣,而刘台不知道是太高兴,还是邀功心切,抢先把这件事上奏了朝廷。但是按照制度,奏捷本应该是总兵和巡抚联名上奏,刘台身为巡按,并不管奏捷这档子事,他该管的是这份奏捷文书中的一些具体功劳到底是真是假。
当然,奏捷邀功,虽然不是大事,但按例属于“不谨”。这个不谨是可轻可重的,按说以张居正当时的权力,当然可以照顾一下门生,轻轻松松把这事压下来,但他大概想敲打一下这个弟子,就请旨予以申斥。
没想到这下刘台不干了,他愤懑难平,在万历四年上了一道奏章,做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直接撕破脸皮,公然弹劾自己的老师张居正。
在这份奏章里,刘台列举了老师的七大罪状:一是驱逐高拱示威,又遗书市德,使朝廷无礼于旧臣;二是违反祖制,赠成国公朱希忠以王爵;三是任用张四维、张瀚等亲信;四是威福自用,目无朝廷,朝臣畏居正者甚于畏陛下;五是利用考成法,挟制六部;六是摧折言官,仇视正直之士;七是以权谋私,夺辽王府地,为子弟谋乡试,在江陵造豪宅,接受武臣贿赂。
后世有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克,所以这七条罪状,真是件件戳到了张居正的痛处。而且由于刘台的特殊身份,更增加了这次弹劾罪状的可信度。
刘台在奏折中甚至指出,张居正“辅政未几,即富甲全楚,何由致之?宫室舆马姬妾,奉御同于王者,又何由致之?”这种隐指张居正有不臣之心的诛心之语,可见必欲置张居正于死地而后快。
按理说,我不过稍稍敲打你一下,几乎就属于是“口头批评”,又没怎么着你,你犯得着这么一副此仇不共戴天的模样吗?(注:说实话此事我也不太理解,不知道有没有可以深挖的东西,但我没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刘台在此之前和老师张居正还有其他的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