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四七年。
朱先生终于编纂好了《滋水县志》,喜出望外的拿到滋水县的县衙,希望县令可以拨款刊印。
可是,新任的滋水县令却不肯出资印刷,还讽刺朱先生闲着没事干了,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形势,还编撰什么县志,令朱先生十分愤慨。
为了编纂这本书,几位关学大儒皓首穷经,字斟句酌,耗费了二十年的光阴,可以说是一字一句都是心血。
可是滋水县令却不识货,一味推诿,就是说没钱,把朱先生气得都要放下书生架子骂人了。
项南听说之后,拿了五捆大洋找到朱先生,“先生,编纂县志是好事情。有句话说得好,‘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先生修县志,正是为白鹿原,为滋水县着史,为滋水县传根。有了这部县志,我们滋水县就有了灵魂。
哪怕将来再有外敌入侵,只要这部县志还在,我们滋水县的根就不会绝。所以出版县志,真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也应该出一点力的。
而且,我的钱本来就来自百姓,现在还给百姓也是应当的,请先生千万不要推辞。”
见项南这么说,朱先生很感动。
其实这么多年下来,他对项南是很钦佩的。
乌鸦兵进犯原上时,是项南护住了一村百姓;后来闹旱灾,闹蝗灾,闹瘟疫,都是项南出粮、出药……
因此这五百大洋他便收下了。
……
滋水县志随后得以出版。
而这本书的顺利出版,也让朱先生实现了最后的心愿。
随后,他亲手把县志送到了其他七位参与编撰县志的老先生家中,并顺道把滋水县全部走了一遍,最后一次看了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
等走完之后,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轻了,一生的负担终于卸下来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他交代完所有后事之后,让媳妇朱白氏给他梳了最后一次头。
随后,他依偎在朱白氏的怀里,说道,“我心里孤清得受不了,就盼有个妈!我想叫你一声妈……“
朱白氏很懂他的心思,默默地点了点头,轻轻地抱住他的头。
此时大雪纷纷而下,两人都渐渐的没有了呼吸。
……
朱先生的死,在白鹿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