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积更大的方形石台,可以容纳四五个成年人同时躺在上面。
它的表面堆满了某种柔软的干草,并且垒积的非常规则,不可能是自然作用的结果,也绝不是随意放上去的。离得远些看,你会发现它像极了一个庞大鸟类所筑的“巢”。
这是用来做什么的,或者有什么象征意味儿,我们并不清楚。
当我们清理掉所有干草,看清楚了石台的表面,这份疑惑更重了——打磨光滑的石台上,不知道被谁用什么工具,雕刻出了一副非常栩栩如生的画:
一个身着长袍的女人,面容慈祥而悲伤,正轻轻抱着一个成年男人的身体。
看上去,男人早已经死去,身体已经僵硬,伤口却还在流血。
雕刻这幅画的人,很明显拥有非常高超的技艺,因为哪怕是在石面上,不着任何色彩,整幅画面的暗淡色调,沉重和压抑,也全都表现得非常好。
背景是一片黑沉沉的天空,仅仅在女人悲痛、怜悯的眼神上方,和男人仿佛已经接受自己命运的平静面庞上,才有一点点对于光线的刻画。
詹姆斯教授的双臂支撑着石台的边缘,不可置信地睁大了眼睛,“这是......这是不是《圣母怜子像》,临摹刻在了这里?是这样吗......”
我恍然大悟,自己从刚刚就一直隐约感觉到的,一种莫名的熟悉感,究竟是来自哪里。
我曾亲眼看到过《圣母怜子像》,就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母怜子像》,《圣殇》,14世纪末,米开朗基罗·布纳罗蒂的作品,也是唯一一个带有他签名的作品。
“是的,是临摹的《圣母怜子像》,服装,构图,人物的动作,外貌,几乎一模一样。”我肯定地说。
詹姆斯教授看着我,动作迟缓地点了点头,随即背靠石台,缓缓坐到了旁边的台阶上,“耶稣受难而死,圣母怜子......
耶稣带门徒进入耶路撒冷后,因宗教见解不同,与犹太教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自称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拥有赦罪的权柄;无视摩西律法关于‘恪守安息日’的信条;同情‘罪人’和下层民众,这些都使他与祭司阶层的矛盾,越来越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