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乱七八糟的哦

【不过,就以坚持29年和收回皇帝权力这两件事,并不足以证明刘禅有多么高的能力。

毕竟司马懿在发动了臭名昭着的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内部就非常的不稳定,还是有很多人不服的,比如着名的淮南三叛之类的事情。

同时,在东北,西北的边境也是时常有叛乱发生,另外还有东吴方面承担的火力。

至于刘禅收回权力的问题,我想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的创业团队在发展阶段,其内部都还是非常团结的,毕竟这个时候的外部压力太大,要是这时候内部干了起来,那不得直接完蛋?

所以,魏国出了司马懿这样的货色,还能挡得住蜀汉和东吴,要是蜀汉这个最为弱小的政权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怕不是直接就没了?

当然,说这个并不是要去否定蜀汉内部的君臣相和的美谈,而是适当的外部压力,的确有利于内部的团结。

那么,咱们来看看刘禅在接下来的执政生涯,又做过哪些事情呢。

首先,是蒋琬时期。

作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依旧按照诸葛亮定下的大方针在执政。

但是在某些方面,蒋琬也做出了调整。

比如诸葛亮时期,一共发动了五次北伐,所以在诸葛亮时期,叫做无岁不征。

有些人就经常以此说诸葛亮是穷兵黩武,耗光了蜀汉的国力。

但是,实际上,诸葛亮虽然多次兴兵北伐,但其搞经济民生也很有一套,所以倒是也能支持这样频繁的动武。

而如果站在当时的蜀汉的角度来看,诸葛亮似乎也必须北伐。

要是三国都各自关起门来发展,等发展好了,再出来一波硬钢,那蜀汉肯定是第一个先出局的。

没办法,蜀汉的底蕴是三国里最差的,拼发展根本拼不过魏国。

如果能够拿下关中,并且守住,或许才能跟魏国拼发展,虽然这个时候的关中已经很破烂了。

蒋琬则是侧重以“以安民为本”,至于北伐,大概就是有机会就搞,没机会就等着吧。

所以,在蒋琬执政的时期,蜀汉的经济发展迅速,民生安定,国力日渐增强。

蒋琬之后,费祎执政,则是更加侧重民生,而基本快要放弃北伐了。

不过,在费祎执政的期间,蜀汉还有个姜维,他倒是一个坚定的北伐派。

但是,他本是魏国投降过来的,又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威望。

在费祎执政期间,虽然他主要负责军事,但是每次他想要举大军伐魏的时候,费祎总是会阻止他。

费祎说:“我们不如丞相太多了,他都没能搞定中原,我们怎么搞得定呢?还不如安心发展民生,积蓄国力,等以后有了大才,这些事交给他们去完成吧。”

等到费祎没了,姜维虽然独掌军事大权,成为了蜀汉集团的二号人物,但实际上他的处境,比费祎在的时候还要不如一些。

现在,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这是因为蜀汉内部的政治集团在互相角力的结果。

按照这些学者的说法,在蜀汉的内部大概可以分为五个派系。

分别荆州派,东州派,宗室,河北派,徐州派。

其中到蜀汉立国之后,主要就是荆州派和东州派在竞争了。

一些学者认为,东州派因为是属于本土的,所以在蜀汉北伐的事情并不是十分的上心,反正谁来统治都一样。

而荆州派因为是外来户,而且荆州也丢了,要想站稳脚跟,就只能不断北伐。

诸葛亮在的时候,自然是荆州派最强,而且凭借他的能力和威望,能够调和平衡各个派系,一起支持他北伐。

但是诸葛亮之后的人,没有了这样的威望和能力,使得东州派逐渐做大,这么一来,蜀汉在面对北伐的态度上,自然就逐渐的变得保守起来。

这就有点类似于当年曹操南下准备一统天下之时,东吴孙权那边很多本地士族都觉得应该投降一样。

而姜维,哪个派系都不是,他是个更加后来的投降过来的人,自然,支持他的人就更少了。

具体,我们来看看这个期间的一些大的事情的发展。

...

公元238年,辽东公孙渊叛乱,自立为燕王,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领兵征讨。

刘禅在得知这件事之后,下令让蒋琬开府治事,准备随时联合东吴进攻曹魏。